约5900字。
用人性的审美观去审视《雷雨》中的人物
四川省古蔺县古蔺中学 穆兴华
曹禺,1901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阶级家庭,深知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都市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在1934年发表的四幕话剧《雷雨》,集中表现了周、鲁两家成员之间三十年前后的错综复杂而又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再现了当时不同等级的人的生活状况,显示出该剧深邃的思想力量,也正是这激烈的戏剧冲突,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个个有血有肉,展示了作为社会人的丰富内涵。剧中人物最后死的死,逃的逃,还有的疯了,都以各自的命运和悲剧性遭遇激起了读者的心与剧中人的心一起跳动,在激动的情绪中去追溯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满足了读者悲剧的审美心理,显示了作者构思该剧任务的独巨匠心。
剧中人物由于社会地位不同,形成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就不同,其内涵是十分丰富而复杂的,对他们怎样评价呢?我认为,不仅要作历史的、客观的、道德的分析,还应公正地从“人性”的角度加以审视,才符合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因为“人性”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而社会在发展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应该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不要再用阶级的观点来评判《雷雨》中的人物了,还是少一点阶级,多一点人性吧。
1、周朴园
首先,从管理企业方面看他。二三十年代的社会毕竟不是市场经济时代,有帝国主义经济的侵入。社会分工,他选择了企业之路,这是没有错的。要办好企业也不容易,必须的苦心经营,你看,在外留过学的周朴园为了开矿赚大钱发展自己的势力,自然要选择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地方,那就是济南(与三十年前离家出走的鲁侍萍相遇是偶然中的必然)。他的企业有几千工人上班,说明了他还是苦心经营了的,如果是一个不负责的老板,他的企业早就关闭了。既然办了企业,要赚钱也就是自然的了,试想今天的企业家们谁又愿意自己的企业年年亏本呢?赚钱就是企业老板最本质的东西。只不过赚钱应有正当的途径、方法和手段,周朴园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好。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时,故意制造江堤出险事故,淹死了两千多名小工,使自己发了一笔“绝子绝孙的昧心财”,视两千名小工生命为儿戏;为了赚大钱,追求高额利润,克扣工人工资,致使工人起来罢工,工人代表鲁大海上门讲理(又是在周家客厅与母亲见面的偶然中的必然)。为镇压工人运动,竟叫矿警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从道德上看,周朴园是个没良心的人,人格之卑下,理应受到强烈的谴责。一今天法的观点来看,是个杀人的凶手,是个罪人,理应受到制裁。这方面他是做得最不好的。看来,残忍、自私、冷酷就是当时上流社会最突出的东西了。
其次,从家庭角度审视他。周朴园在家庭中实行的是封建家长制,有“父为子纲,妻为夫纲”的封建专制信条。周萍说:“父亲就是这个样,他的话,向来是不能改的,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他叫仆人守着繁漪,不离开周家一步,整天吃药吃药,否则就是不听话。当然周家有这么一大家人,有这么大一个企业,没有家法是不行的,绝不会让年轻小子们胡来,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他这样做还不是为了家庭,不能过多加以指责。
再次,从他对待妻子的感情来审视。周朴园接受的是封建教育,因而封建等级观念严重。他先娶鲁侍萍为妻,一个有知识有名望的人与一个“门不当,户不对”的女子为伴,似乎有损形象。不仅周朴园这样想,恐怕外人也要这么认为,这正是当时社会的世俗观。这种封建等级观的压力,周朴园承受不了了,于是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无衣无靠的鲁侍萍母子俩赶出了家们。追究这种思想的根源,自然来自于当时的社会风貌——封建等级世俗观,社会逼他不得不休了鲁侍萍。不过,周朴园对这件事处理过分了,不能原谅,也应受到道德的谴责,鲁侍萍毕竟与他夫妻一场,在大年三十夜赶走了她,就更不应该了,少了一点人性。
但是周朴园有过道德的反省过程,在对待鲁侍萍的感情上,有真实的一面。
当鲁侍萍离开周家后,年轻的周朴园达到了他的目的,娶了一个门当户对的、年轻貌美的繁漪,实现了他封建注意的道德观。但是个人感情是否就幸福了呢?未必。繁漪身上没有鲁侍萍身上可爱的东西,周朴园想要的东西从繁漪身上得不到,特别是到了晚年,妻子很不“驯服”,儿子又敬而远之,感到家庭生活不如意,不免就有寂寞、孤独之感。现实不得不使他怀念起三十年前已死的鲁侍萍来,以弥补精神上的空虚。三十年来一直把鲁侍萍住过的房间照原样保持着,鲁侍萍的照片也一直放在柜台上。当鲁妈来到周家客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