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600字。古代文人与酒的不解之缘 □烨 子 
  酒是水质的诗,诗是心酿的酒     
  酒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无酒不成欢,无酒不成典,无酒不抒情,无酒不励志,无酒不壮行,无酒不成敬意。举杯才知乾坤大,沉醉方悟人生短。所以酒就成了节日里必不可少的佳品,2007年春节将至,让我们携同历代文人们,一同感受酒文化的博大精深,感觉文人们酒后的物我两忘、疯痴与癫狂,感受他们醉后带给我们的不朽的艺术篇章…… 
   
  酒,乃天地间的尤物,上至宫廷,下至市井,高贵者,卑贱者,都爱之。酒的历史,与文学一样源远流长,甚至于更久远。有人曾撰联写七雅七俗:“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让“诗酒”并列“七雅”之中,可见诗与酒的缘分由来已久。翻开古代卷帙浩繁的诗卷,几乎页页都散发着浓浓的酒香,在那厚重的酒文化里,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词与故事,一年四季皆有酒如诗。酒与文学似乎是一对孪生姐妹,虽然不能说没有酒就没有文学,但没有酒将会令文学黯然失色。     
  天生刘伶,以酒得名——“酒圣”刘伶     
  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不仅在思想上有见第,在文学上也颇有盛名,且个个是好酒之人,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号称醉仙的酒老大刘伶(字伯伦)是一个集名士、酒仙、文学家于一身的奇人。“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孰视不睹山岳之形。”这种“至人”境界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典型体现。刘伶离不开酒,酒亦离不开刘伶,他的名字与酒是联系在一起的,有关他的酒事传奇最多。 
  《古今辞典》一书中有一篇《刘伶明誓》的故事,文中是如此描绘刘伶恋酒的:别人口渴时要水喝,这位酒仙总是以酒解其口舌之焦。有一次,他口干舌燥向妻子讨酒,其妻一怒之下,不仅将其酒坛中之酒完全倒掉,而且还摔碎其酒坛。妻子劝告说,醉饮对你身体不利。刘伶佯装戒酒状曰:“备酒对鬼神明誓,才能断酒矣!”妻将酒肉备齐,刘伶下跪明誓曰:“天生刘伶,以酒得名;一饮一斗,五斗又醒;妇人之言,决不可听。”于是又在欢饮中痴醉。在窦革所著的《酒谱》中,刘伶还有另一画面,同样令人捧腹开怀。文中写道:有一次他乘鹿车出游,除携带他的酒壶之外,还让人荷器(估计为铁锹铁镐之类的挖坑及堆土用具)随于身侧。陪同者不解其意,刘伶告之曰:“不知何时醉死,死便埋我。”刘伶当之无愧为中国的“酒圣”。 
  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有大人先生者,以天地为一朝,万朝为须臾,日月为扃牖,八荒为庭衢。行无辙迹,居无室庐,暮天席地,纵意所如。止则操卮执觚,动则挈提壶,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大意是: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他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醉了就睡,醒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欲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政治迫害,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 
      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陶渊明     
  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酒中有诗。萧统说:“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陶渊明集序》)。 
  陶渊明一生不图名利,不慕虚荣,就是特别喜欢喝酒,可是由于家贫,不能常常买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了,时常请他喝酒。他一去,总是喝得酩酊大醉。 
  陶渊明曾担任江州祭酒、彭泽县令等小官职。彭泽县令,是他仕途生活中的最后一任官职。这在萧统的《陶渊明传》中叙述得最为详细。《传》中说他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去当彭泽令。他一到任,就令部下种糯米,糯米可以作酒。所以他说:“我常常酒醉,就心满意足了!” 
  到了年底,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当天就解去官职,写了一篇《归去来辞》。 
  陶渊明有《饮酒》诗20首,都是酒后所题。他在序里说:“我闲居在家,缺少欢乐,再加上近来日短夜长,遇到好酒,每晚都饮。一个人饮酒,很快就醉了。等到酒醒之后,就题诗自娱,这不过是单纯为了欢笑罢了。”他有时一个人独饮,更多的是和乡亲父老对饮,从中取得某些安慰和乐趣。更重要的是在饮酒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