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20字。
《孔雀东南飞》解读案例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托物起兴 奠定哀怨气氛 从序曲看,开头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比喻两情难舍难分,情调凄恻悲怆,暗示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增强了诗篇的艺术感染力。
2、为什么焦仲卿的母亲不喜欢才貌双全的刘兰芝?焦母认为好儿媳应怎样的?
此妇无礼节 举动自专由
3、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①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②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倘兰芝无子,焦母大可援引“七出”之条遣之,而不必横加挑剔。而且,虽然古代允许出妻,但从中国文化的总的倾向看,并不赞成出妻。夫义妇顺,琴瑟和鸣,白头偕老才是中国古代追求的理想婚姻。即使构成了出妻的条件,古人也不会轻易出妻,而是尽力维持夫妻关系,毕竟,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以无子为原因出妻一般也要等到50岁后。况且,古代有纳妾制度,以无子为理由出妻实在没有必要。书中也从未公开或隐约提到兰芝无法生育,兰芝20左右,正当妙龄,自遣后,求婚者踏破门槛,试问,如果兰芝真得无法生育,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求婚者呢?可见,“无子说”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③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④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
焦家常常只有三个妇女在家,焦母守寡,独守空房;小姑年幼,不知世事(“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刘兰芝是青春少妇,可丈夫很少回家,兰芝几乎形同寡妇,“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按照传统伦理,这婆媳之间除了偶尔问安之外,不可能有多少内心的交流,何况焦母那么专横,婆媳之间更不可能有真正的感情交流,她们的苦悲、烦恼实际上都依赖焦仲卿去排解,她们的欢乐都依赖他去建立,可是焦仲卿没有办法解决:一是没时间;二是性格懦弱,面对妻子的委屈和母亲的责骂、要求他休妻,他只有向母亲和妻子苦苦哀求的份,不能坚持自己的主张,最后看似坚定的死的举动,实际上是他内心懦弱无能,无法处理好妻子与母亲之间的矛盾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夫妻感情甚笃,一方面母亲不能容忍妻子,要求休掉,两难啊,矛盾逐步加剧,怎么办?)。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婆媳矛盾必然加剧,结果只能是焦仲卿休妻。在封建时代,在焦仲卿这种家庭,婆媳矛盾不能得到化解,是导致休妻的原因之一。
4、焦刘爱得如此之深,而到最后为什么还要分开?
母亲不能容忍妻子 内心懦弱无能
5、兰芝被遣回娘家,为何还有许多人来提亲?
在汉魏时期,限制再婚的理论进一步系统化,但再婚行为的依然普遍存在,尤其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卓文君新寡,司马相如以琴挑之,一曲《凤求凰》,卓文君便随司马相如去了。东汉邓元仪之妻被休后嫁给华仲,华仲做了大官,偕妻过街市,令邓元仪羡慕不已。东汉末蔡琰(文姬)初嫁卫仲道,后为乱兵所掳,嫁匈奴,曹操用金璧赎回,改嫁官吏董祀。刘备取了刘琮的遗孀。魏文帝曹丕娶了袁术的儿媳妇甄氏。吴主孙权就曾纳丧偶妇女徐夫人为妃。诸如此类,不可胜数。两汉时正统儒者的言论尚未完全拘束人们的社会行为。
艺术上对比表现刘的素养和品行,突出其无辜
反映广大人民对弱势群体无力主宰自己命运的同情,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