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000字。《从孔子到孟子》
Laoli1437
教学目标:
1、孔子、孟子的思想
2、重点语句理解识记
3、实词“敝、伐、对、殆、鄙、敦”等;通假字;虚词“焉”的用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孔子和孟子简介
(一)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系宋国贵族。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定避鲁国陬邑。父叔梁纥为鲁国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他出生时,家世已经没落。年轻时做过季孙氏的委吏(管仓库)和乘田(管繁殖牲口)等。三十多岁到齐国,几年没有得到齐君的重用,又回到鲁国,聚徒讲学。五十多岁时,由鲁国中都宰(都城行政长官)升任司寇(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后又曾周游宋、卫、蔡、齐、楚等国。晚年在鲁国编订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周易》,作《春秋》,教授门徒。孔子的弟子曾将他的谈话和他与门徒的问答,辑成《论语》一书。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
孔子的思想中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与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被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修己是治人的前提和条件,治人是修己的目标和归宿;而修己和治人两大部分思想内容的构建又是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和”是完成整体构建的方法论原则和标准。
1.以“仁”为支柱的修己之学
①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子路》)
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
②孝悌是修己的又一基本内容。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学而》)“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子罕》)
③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当樊迟问仁时,孔子说:“爱人。”(《颜渊》)这里的“人”是一种泛称,是一个类概念,是超越了阶级、种族的局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这样由己及人,人己对待。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二者统一于“仁”之中,是修己之学的两个支点。
⒉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①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总结春秋德礼思潮,提出了“德化”、“礼治”的治国思想。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为政》)
②孔子认为“治国以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情”等方面。
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实际上就是孔子的治国思想。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把礼作为治国之经纬的思想,认为礼是治国之本,形成了以礼乐教化治国安邦的总体思路。
⒊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
①和为贵思想。
孔子对“和”的标准问题十分关注,强调以“中”来建“和”。在《学而》中,他的学生有子云:“礼之用,和为贵。……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