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80字。
《相信未来》教学设计
  浙江省宁波中学  潘爱华
【设计理念】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诗无达诂”,诗歌的文体特征本身决定了诗歌阅读鉴赏的多义性和多样性,所以本设计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出发,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以合作交流为手段,让学生在倾听和交流中不断有新的发现,增进对文本的理解。
二、以读促写,以写促悟。
本专题的写作指导致力于激发学生创作诗歌的欲望,而成功的诗歌阅读教学往往也能激发学生的诗情,而且通过鉴赏掌握了一首诗歌的写作手法之后也比较适合通过安排写作而强化这一写作手法。而在对一种新的文体进行尝试的阶段,也离不开模仿,模仿可以起到引领的作用。所以,为了解决教学内容比较丰富而教学时间比较紧张的矛盾,为了巩固阅读所学得的写作知识并及时将之转化为写作能力,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仿写练习。我们相信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促进理解是一种非常可行的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1、  诵读文本,赏析诗歌的意象
2、  知人论世,感悟诗歌的情感
3、  借鉴模仿,培养形象化表达的意识
【教学重点】揣摩诗歌语言,赏析诗歌丰富含蓄的意象 
【教学难点】知人论世,走进诗人世界,体会诗歌深沉的感情
【教学建议】
    全诗共七节,后面四节基本上是议论、抒情,文字较浅白;而前三节意象密集,语言极富张力,最能见出诗歌语言的特点和诗人的创作功力。对这几节的解读,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意象的解读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唤醒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理解和阅读感受,要避免教师单向讲解,防止意象解读的单一化、固定化,更要避免因为教师的灌输而消解了诗歌强烈的审美特质。
本诗没有太大的阅读难度,但写作的时代背景却是学生陌生的。即使是在历史教材中,“文革”这一段也只有一个轮廓,而这对于这首诗歌的解读有着深刻的意义,对于理解食指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更是不可或缺。因此必须补充介绍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那个时代的特征,感知当时社会的残酷,从而走进诗人内心世界,心与心相遇之后再回到文本,才能获得从情感到灵魂的震撼和提升。
本专题的写作指导是“激活我们的诗情”,在有了诗情之后就要学会运用诗歌的语言来表情达意。本诗运用密集的意象、奇诡的想象达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