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70字。
修辞手法
【考点导航】
修辞知识是语文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修辞手法是语言运用中常用的技法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对“修辞”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与该理念相对应,近几年中考,有关“修辞手法”的考查,呈现出如下趋势:直接考查越来越少,基本不纠缠于修辞概念术语的再现,而是将其融入到其他知识点一起考查,内容涉及修辞手法的辨别,修辞手法的作用以及修辞手法的语境运用。试题形式多为选择题和主观题,以主观题为主,融入其他知识或在阅读题中考查修辞手法的运用仍为全国大多数地区所采用。
【仙人指路】
应对此考点,熟悉“课标”规定的八大修辞格的定义、作用是前提和关键:
一、比喻
定义:就是“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种事物或情境。
作用:化生疏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强调事物的某一特征。
二、拟人
定义: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有人一样的感情,人一样的动作神态。
作用:使物“人格化”,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
三、夸张
定义:为了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某一事物,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夸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突出形象特征,渲染气氛,表达作者鲜明的思想感情,引起读者丰富的想像和强烈的共鸣。
四、排比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使句式整齐,加强节奏和语势,易于抒发强烈奔放的感情。
五、对偶
定义: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节奏整齐,音节和谐,两句相互映衬、相对或承接,优美深刻。
六、反复
定义:有意识地连续或间隔使用同一词语、句子或句群的修辞方式。
作用:抒发强烈感情,表达深刻思想;分清文章脉络层次,加强语言节奏感。
七、设问
定义: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的修辞方式。
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八、反问
定义: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意思的修辞方式。
作用:加强语气,加强感情色彩,有助于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索。
【点击经典】
纵观2006年中考,“修辞手法”考点大致呈现为如下几种题型:
(一)指认辨识类
·题例·
和例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一致的一句是 ( )。
例句:天空飘浮着团团白云,仿佛盛开着朵朵银棉。
A.直的雨道扯天扯地的垂落,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
B.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期。
C.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D.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