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70字。
前赤壁赋
苏轼
教学目标:
一、识记:1、结合注解,疏通全文,掌握“属、既、和、危、冯、固、侣、友”等实词词义,了解名词用作状语、使动、意动等词类活用现象。理解个别句子句意:
①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④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2、熟悉“赋”的文化常识。
二、理解:把握作者“乐——悲——喜”的情感变化。体会文中蕴涵的人生哲理,理解作者身处逆境、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三、学法:理清文章脉络,了解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1、学生自读全文,结合书下注解初步疏通文章内容大意。
2、质疑:在初读的基础上就文章的字词句含义及思想情感、写作手法等方面提问。
教学方法: 1、学生自读,教师点拨。
2、小组讨论
作业:学生课后自行查找相关资料,先进行自我释疑。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完成教学目标二,理清文章“乐—悲—乐”的感情发展变化。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组长发言,教师补充。
教学步骤: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读了苏轼的《前赤壁赋》,对文章的词句进行了疏通,并且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写作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质疑。同学们也在课后自行查找了相关资料及文章。在同学们所提的问题中有几个同学的问题看似很小却较有意思,或许可以对理解整篇文章起到关键作用。这个问题就是:
Q:文中的“客”到底是谁?是否是另一个“我”?(此处可请提此问的同学回答何以会作出此种思考。由此可发现对文本潜在含义有较好感悟力的学生思路,另外也可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阅读提示。)
教师总结:1、肯定学生阅读文章的第一感觉
2、明确“赋”的传统表现手法
“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从汉代的贾谊的《服鸟赋》到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主客问答”就成了“赋”的传统表现手法。作者常借此手法(主客间一难一解,互相辩驳)来表达内心矛盾的两个方面。此种手法的好处是借“客”的名义制造矛盾的对立面,通过跌宕起伏的议论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通过梳理作者的情感脉络进一步理解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Q:既然主客间的问答代表了作者思想中矛盾的两个方面,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看作者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讨论
(各组推荐一人发言,注意分析时要联系文章具体语句,即从何处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
(明确“乐——悲——乐”的情感变化脉络)
具体语句:
乐:第一节:江山风月(清风明月交织,露珠水色辉映,幽雅宁静、苍茫朦胧,美不胜收)
歌咏、纵、凌、凭虚御风、飘飘乎、羽化登仙
第二节:饮酒乐甚
悲:第二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