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500字。山居秋暝
作者: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
(1)山居:山中的住所,即指作者隐居的辋川别墅。暝(ming明):晚。
(2)空山:寂静的山林。新雨后:刚下过雨过后。
(3)晚来秋:是说新雨过后,晚风吹拂,秋意更凉。
(4)竹喧:指竹林中的笑语喧哗。浣女:洗衣服的女子。
(5)下渔舟:指渔舟下水。
(6)春芳:指春天芳菲美景。歇:消歇。
(7)王孙:原旨贵族子弟,这里是泛指山居的人,当然包括王维自己在内。刘安《楚辞•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的“王孙自可留”是反用其意,表明自己决意归隐山中。
译文: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赏析一:
这首诗是写山居秋天晚暮幽静景色的,充满了诗情画意,并且从诗人欣赏的角度,还表现了劳动人民生活的情趣,一片盎然生机。这首诗写秋天晚暮的景色,是在“空山新雨后”这一特定的自然条件下来表现的。首联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季节、气候,整体描画出秋雨初晴时山村中的清新景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摹写自然景色的清幽静谧。因为是“新雨后”,才有二、三两联景物的描写:雨后晚晴,青天无片云,明月的清辉酒遍松林;雨后水涨,山间石上,漫过清清的流泉。这时,竹林深处,笑语喧哗,是洗完衣服归来的妇女;远处的莲叶,在不断地摆动着,是渔人放舟下水了。在一片动景中,写出了山居的幽趣,生动活泼,自然谐美。这正是作为富贵闲人的王维所具有的美学趣味和生活特征。所以尾联,诗人自道其乐:芳菲的春天过去了,就随它过去了吧,以留在山中,赏心悦目地优游自得的了。这里,诗人把秋光写得和春光同样的绚丽多姿,清新自然,别有一番境界。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的黄昏时节山居生活的恬静清幽,表现了诗人怡然闲适的心情。
赏析二:
王维,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闲适,恬静淡远。苏轼曾说过:“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怡人,大地洁净如洗,令人心旷神怡。“空山”的“空”在这里并非空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是指由虚空的意思引申的深远和宁静。正如“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人遥望空云山”(《桃源行》),“空山”二字,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首联领起全诗,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节和天气,点名了题意,勾勒出画面的轮廓,框定了全诗的意境,既写出了客观环境的清丽空远,又蕴含着诗人主观意识的恬淡闲逸。下面一切景与情皆由此生。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无色已暝,皓月当空,照耀松林,洒下斑驳的清辉;雨后山泉潺潺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山村景色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追求的理想境界吗?颈联这两句写景如画,幽趣盎然,既写空中明月又写地上清泉,一静一动,静中有动,一见一听,错落有致。清幽的环境与诗人恬淡的心情和谐统一,随意挥洒,毫不着力,不加雕饰而境界全出,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是写景的千古名句。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月下荷塘的宁静。颔联侧重写人,一动一静,以动衬静,愈见其静。上句仅闻 “竹喧”,下句只见“莲动”,诗人写人而读者不见人,愈发令人遐思。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宁静的画面上又增添了农家生活的气息。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喜爱,同时也蕴含着他内心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但却用笔巧妙,不着痕迹。
诗的中间两联如景如画,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