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中国石拱桥》         两课时     2003.9.22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二、学习有关举例说明的知识。
三、揣摩本文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重点: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学习有关说明的知识。
难点:学习有关说明的知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读课文(放多媒体朗读课件)。
提出要求:认真听读,然后给课文题目加上定语(教师在已经写好的板书“中国石拱桥”前加上“……”,成为“……的中国石拱桥”)。
三、解决学生读课文中的疑难。
1. 请学生就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地方。
要求:给每段标上序号;提问题时,先说出是哪段,再说是哪些语句。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书上的注释和集体讨论弄明白。
2.教师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弄明白。
“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其中“28道拱圈拼成”是怎么回事?
这个问题教师需要靠讲解使学生明白,最好利用画图或多媒体演示

《故宫博物院》           两课时     2003.9.25
1.学习本文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顺序,体会这类说明文的条理性。
2.认识并学习方位词语的准确运用。
3.激发学生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重点:学习本文以空间为序说明顺序,体会这类说明文的条理性。
难点:学习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解题。
1. 注音: 矗立 鳌头 湛蓝  藻井  斗拱 蟠龙 金銮殿 击磬
檀木 攒  乾清官 坤宁宫 肃穆 额枋 矫健  鎏金 翊  妃嫔
2.解释字义、词义:攒 挥霍 湛蓝 井然有序 点缀 错综相连 和谐 迥然不同
以上字词可出示字词卡片或使用投影。
3. 解题。学生朗读“预习提示”第一句。
教师: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故宫博物院的一篇说明文。(加黑字板书)
教师朗读课文第1段,学生标注有关名称,
教师提示;“紫禁城”:中国古代皇帝自称天了,他的住地称皇宫、紫宫,是禁地,不许百姓靠近,所以称紫禁城。这个词表明了它过去的封建性质和功用。
“故宫”:明清两代已成为历史,皇宫被人们称为故宫,这是人们习惯的称呼,表明着时代的变迁。

桥之美           一课时   2003.9.23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重点: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难点: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教学过程:
整体感悟 ,导入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
(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多媒体或投影显示问题组)
问题.a.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何处?
    b.为了说明桥之美作者主要举了哪些例子?
    c.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欣赏一幅画?
《说“屏"》         一课时   2003.9.
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二、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三、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重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难点: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导人新课。
  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入。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
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
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