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800字。以暴力为美:《水浒》的一个美学误区
□潘知常
在阅读《水浒》时,人们会发现,《水浒》唯一推重的,就是暴力。其中的英雄好汉所依赖的毫无例外的都是暴力的力量,身体的力量。都是凭借着“该出手时就出手”来“风风火火闯九州”。
暴力是人的力量的表现形态之一,从一般意义上来讲,我们也很难说它是好还是坏,而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加以评价,但是假如要把“暴力”上升为最高、最有价值,假如把“暴力”上升为人类的最高力量,则无疑是一种失误。由此而出现的困惑是:为什么会在人类的众多力量中偏偏选择暴力?“暴力”为什么成为文化?“暴力”又为什么无耻地上升成为美学?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我们看到的,则是正常的、健康的美感的被劫持这一不正常、不健康的现象。
《水浒》的第一回就讲《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而在它的背后,就是中国人心灵中某些从来不为人所道的隐秘。《水浒》的第一回非常重要,这是一道令人恐怖的“黑气”。书中描写:“那道黑气直冲上半天里,空中散作百十道金光,望四面八方去了。”我觉得这句话实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现。暴力本来是一道“黑气”,但是到了《水浒》的时代,在它被正式地推上历史的舞台的时候,却竟然成了“百十道金光”。那也就是说,到了《水浒》的时代,中国人都开始隐约地自觉不自觉地认同“暴力”的存在了。都觉得应该有暴力,都觉得要在社会上生存就一定要靠暴力。暴力是人性之中最黑暗的部分,不管是侠客的暴力,还是皇帝的暴力,都是暴力。但是,暴力“看上去很美”,暴力在《水浒》的时代,偏偏成了中国社会最有力的武器。
而在《水浒》中,我们看到的也正是暴力无所不在的阴影。例如,《水浒》中到处都渗透着“以流汗为耻,以流血为荣”的观念。按说,一个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人人从事男耕女织,凭借勤俭持家、凭借勤劳致富去生活。但是,在《水浒》中我们非常吃惊的发现,其中没有歌颂和肯定过任何一个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人。《水浒》歌颂的都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那些人。而这些人的共同特征,就是都以流血为荣,以流汗为耻。一个正常的和健康的民族的价值观念必须是以流汗为荣的,必须是以尽可能地不流血为荣的。但是,我们这个民族为什么到了《水浒》时代竟然会以流血为荣,以流汗为耻呢?为什么我们这个民族到了《水浒》时代人们处理问题依据的不是法律不是正义更不是爱,而只是——拳头和板斧?在《水浒》里,我们看不到法律,看不到正义,也看不到爱,而拳头和板斧,却是在《水浒》里从第一页一直写到最后一页的。看来,中国人直到《水浒》时代,直到走上梁山为止,都没有能找到真正的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那就是爱的力量。在《红楼梦》之前,中国也从没有一部小说去讴歌过爱的力量,我们讴歌的都是仇恨的力量,我们讴歌的都是拳头的力量。
比如说,我现在问人家一个问题,《水浒》里哪些人物、哪些情节给了我们美的享受呢?我觉得,在《水浒》里,基本上没有给读者美的东西。《水浒》里哪些东西给了我们美感呢?《水浒》里哪些东西给我们带来了正面的快乐的感受呢?有哪些人?有哪些事?没有啊。像武大郎,他本来应该是一个被肯定的人物,但是他在《水浒》里却没有被歌颂。武大郎是一个小商小贩。他靠正当劳动致富,他的起点很低,但是他希望能够正常地在这个社会求得发展,应该说,中国社会需要的就是武大郎,但是中国社会最缺的偏偏也是武大郎。作为对比的,是他的弟弟武二郎,因为他的拳头比哥哥要大,因此就可以“风风火火闯九州”,而且也在《水浒》中被大力歌颂。再如祝家庄、扈家庄、李家庄,那里住的都是勤劳致富的平民百姓,而且只是希望过安定的田园生活的村庄,但是这些村庄都被打家劫舍的梁山所灭。这也是很不正常的,而《水浒》竟然把它作为正常。这是很值得警惕的现象,说明《水浒》尊崇的是“以勤劳致富为耻、以一夜暴富为荣”。本来应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