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5800字。
十六   故   乡
[教学目的]
1、探讨作品要表达的主题。
2、理解对比写法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3、学习分析人物来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①理解小说的主题。②通过分析对比的内容来把握主题(分析闰土、杨二嫂、我)
2、教学方法:点拨——讨论——读讲结合
3、教学难度:理解文中我的感受情变化。
4、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
1、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2、熟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线索
2、分析人物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是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一部好的小说如同一面好的明镜,映照着一个时代的世态和人生;一部好的小说还像长鸣的警钟,震撼着每个读者的思想和心灵。今天,让我们从鲁迅先生所著的《故乡》这面明镜中去了解旧时代人们的生活,去探究旧时代人们的命运吧!
2、介绍《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3、写作背景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作者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并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故乡”这一题目,既交代了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又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简要说一说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
2、明确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
3、根据我的时间,地点的转换可将小说分为几个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1-5):写我回故乡(回故乡所见之景象,心情及回乡的原因),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见母亲,忆少年闰土、见杨二嫂、见闰土)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故乡(心情、感受)
  4、我回到离别二十多年的故乡,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