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990字。
记念刘和珍君
主备人:张晓燕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时代背景,领会写作意图,准确理解意义深刻的语句、片断的含义,进而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学习青年渴求真理、勇于斗争、对祖国有高度责任感等优秀品质。
2.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本文的线索。了解本文叙述、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培养学生听准答对问题的能力,抓住要点,灵活完整地复述比较复杂事情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文章思路,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体会文章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设想
1、对中学生来说,鲁迅的文章一直比较难理解。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文章的内容很丰富,对烈士的哀悼和尊敬,对敌人的痛斥和揭露,对斗争的教训和意义之总结等等是怎么凝聚起来表达一个中心的?
2、从表达方式上看,本文作为记叙文,叙述这种表达方式用得比一般的少,常和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这是为什么?
3、本文还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语段该怎么准确理解?这都是需要重点去掌握的
四 :学习方法:问题探讨,以学生讨论,老师点拨为教学主要方式
五:教学课时:三课时
组长签字:
2007-9-23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以关于鲁迅的两副对联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斯诺)
无情未必真豪杰
怜子如何不丈夫
二:整体感知
(一)、鲁迅其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
(二)、背景介绍:
192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帝国主义扶植的段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当时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后者忍无可忍,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帝国,向段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既18日午前作出答复。
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段府前请愿,当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后,军阀的反动文人极力为其主子开脱罪责,污蔑参加请援的群众是“暴徒”,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制造了种种谣言。
当噩耗传来的时候,鲁迅正在写《无化的蔷薇之二》,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下了该文的4-9则,揭露控诉反动派的这一暴行,并指出:“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而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
后来,鲁迅又相继写了《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
记念,在这里与纪念同义。君,是对人的尊称。
(三)、自由朗读全文,疏通字词障碍,把握文章整体脉络
洗涤(dí) 惮(dàn) 攒射(cuán) 尸骸(hái)
长歌当哭(dàng)喋血(dié ) 杀戮(lù) 殒身不恤(yǔn)(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