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520字。
《咏怀古迹》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2、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通过讨论唤起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关注及思考。  
  【教学重点】赏析诗歌,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点拨-研讨式。尽可能找诗歌的精彩处与学生的兴趣点相交汇的部位设疑提问,启发引导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性感受与领悟。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杨玉环。貂禅。昭君]。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
二、《咏怀古迹》简介
  1、诗体: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整体感知
1。朗读 (1) 学生单读----指出所读优缺点。 (2) 教师范读。(3) 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语速。感情。
2。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怨恨)。
(1) 诗中重点词语理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5、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