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60字。
材料+题目类作文“借”导写
李娜
[作文题目]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风景。
请以“借”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所写内容不能脱离材料寓意。
[思路点拨]
作文题目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要求部分规定了文题,而材料部分则对文题的内涵作了限制。材料里的紫藤萝牵牛花枯树和篱笆都善“借”,“借”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借”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这个“借”,显然不是“借东西”的“借”,而是“假借”的“借”,有“凭借”“利用”“依靠”之意。由此,我们可以做广泛的联想:从对象看,“借”有“借实”有“借虚”,如借东风是“借实”,借敌人的矛盾是“借虚”;从借的方式看,有直接借用,有间接借用;从借的效果看,有的借的巧,如假舆马以利足,有的借的笨,如蒙鸠借助芦苇驻窝往往巢覆卵破;从“借”的目的看,借有高下正误甚至善恶之分,“借花献佛”不失巧妙,“借刀杀人”应当批判;从借应掌握的“度”来看,“不借”“不会借”未免太傻,“借的过多”则会成为懒骨头或大滑头,都不应提倡。正确的借应是在不影响他物甚至利他的前提下发挥应有的智慧,是在“德”的前提下展示“才”……总之,只要深入思考,虽然有题目和材料的双重限制,我们仍然可以写出富于思想、见解深刻的文章。
[优秀习作]
借
盛增津
宇宙间的一切存在都是关联的。造物者以其博大包容万物之个性,以其智慧缔造个体间的联系。花因土而怒放,草因水而滋润,水土因花草而更见繁华,万事万物不在昭示我们:善于凭借,会使生活更美丽。
人不能真正不凭借他物而存在。古希腊犬儒派哲学家第欧根尼宣称舍弃与世界的外在联系:不居家室,不被衣物,地上捡食物甚至还当众排泄。他遭到了苏格拉底的嘲笑,说那不过是刻意的虚荣罢了——难道你能不凭借土地和食物,水和空气吗?
人又不能过分凭借外物而忽视自己本身的能力与判断。老子《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分凭借五色、五音、五味的结果,必然使心灵过早的麻木乃至枯竭。借助外物“补短”时不要忘记“扬长”,使得“短则增长,长则愈长”,这才是凭借之正道。
“借”是一种智慧。武学中有借力打力之说。张三丰创太极剑,以至柔克至刚,是借力打力的典范;红七公创打狗棒法,棒不碰人而将人绊倒,亦属借力打力;黄药师创落英剑掌法,也因为变化精微的四两拨千斤而闻名。大凡宗师,都深谙“借”的智慧,才能行走江湖,声震四海。
“借”无处不在,世界万物之间自不待言。而文学艺术中更是如此。古人文章多典故,即是善于借前人之力抒自我之胸臆。欧阳修有词曰:“绿杨楼外出秋千。”王国维说“出”字虽然用得好,但其实是借自五代南唐词人冯延巳的“柳外秋千出画墙”。孰不知,冯延巳本是借自唐人王维的“秋千竞出垂杨里”。故人之善借竞至于斯!这是值得我们效仿的。钱钟书也曾说过:“视、听、触、味觉往往可以互相凭借而表达出更为生动的意象。”如“颜色”可以借“温度”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