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120字。
必考阅读备考
广东广雅中学 陈 翀
2007.10.18.市高三教研活动
三个明确
*
作为必考阅读的备考,首先必须解决“三个明确”:
明确考查的文本的类型
明确考查的目标与内容
明确考查的形式与题型
一、明确阅读文本的类型
论述类文章 说明类文章
论述类文章主要是指两大类:
新闻评论(社论、时评、思想评论等)
社会科学论文
社会科学论文涉及的面比较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史学、教育学等等方面。
作为高考阅读的文本材料,社会科学论文更适合于命题,因此会更多选用。比如:
07年广东卷选用了有关教育方面的社科论文“创新与想象”,文章阐述了艺术与科学的相互关系,提出了“应该不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阅读材料大约1500多字。
07年全国课标卷(即海南、宁夏用卷)选用了一篇文学理论方面的文章,文章探讨了“为什么时下出不了伟大的作家——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与无力”。阅读材料大约800多字。
同样是课标实验区的山东,则选用《“龙城”还是“卢城”》,文章对王昌龄《出塞》诗中的“龙城”进行了考证,属于一篇文学考证类的学术论文。篇幅大约1300多字。
早年全国卷有一篇《铜奔马正名》,是一篇不错的阅读训练材料。文章就中国旅游标志的武威铜马的多种命名展开阐述,对“铜奔马”,尤其对“飞廉铜马”的命名给予否定,并提出了“紫燕骝”、“飞燕骝”的观点。这是一篇论辩性的学术文章。
与新闻评论相比,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容量更丰富,人文性更强,阅读强度更大,更适合对阅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更得到命题者的青睐。
同为社会科学论文,除了文本涉及的内容有所不同外,它们的写作思路也不尽相同。比如07年的全国课标卷“为什么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和07年广东卷的“创新与想象”,基本是一般论述类文章的写法。07年山东卷,则是一篇考证类的文章,这样的文章涉及的信息会更多,头绪会比较纷繁,因此,学生阅读时对其思路的把握会相对难于前两篇。而《铜奔马正名》则是一篇论辩性的文章,文章涉及的信息量更大,头绪更为纷繁复杂,而且学生对这类文章的接触相对比较少,因此,这类文章的阅读难度较前两类会更大。07年广州市一模卷《国学谈》就是这样的一篇文章,记得当时学生考完后反映是:不知说什么。
我们有时候在进行阅读训练时,不大讲究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大重视文本类型的选择。殊不知,文本类型的选择,往往直接影响到阅读的难度与训练的强度。因此,在进行阅读备考前,我们必须对阅读文本的类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这样,我们的训练才能有较强的针对性,才能取得更佳的训练效果。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我在介绍高考卷选用的阅读材料时,都附带说明所选文本的篇幅(字数)。三份课标卷必考阅读的长度分别是:广东卷1500多字,山东卷1300多字,全国课标卷800多字。我之所以作这样的介绍,是因为,文本篇幅的长短,也与我们的训练用时有关。我们平时的备考训练,应有两个目标,一是质量目标,即答对率、得分率;二是时效、速度目标,即要按时完成。对于高考来说,没有速度的质量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我们平时的阅读训练,不仅要求学生做对,而且还应该要求学生按时完成。
说明类文章也是传统高考阅读的常见用料,如全国卷的《沙尘暴》,上海卷的《中国剪纸艺术》等(可见07年《广东考试说明》)。
不过,按《课程标准》的理念,文章可分为三大类,即论述类、文学类和实用类。因此,作为必考阅读的文本,似乎论述类更重于说明类。
二、明确考查的目标与内容
必考阅读的考查目标与内容,与选考阅读并不完全相同。曾有老师问我:必考的探究题应怎样命?显然,这位老师并不明确“必考”与“选考”在考查目标、考查内容上的异同。作为必考阅读,它的能力要求与考点如下:
能力考 点
理
解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分
析
综合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
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