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400字。
离 别 诗
缪民
一、       想一想,试一试:从以下题目古诗中挑两首进行默写,并注明作者。
《别董大》
《送孟浩然之广陵》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芙蓉楼送辛渐》
《送元二使安西》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赋得古原草送别》
《送友人》
二、       送别诗的特点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送别诗很早就有了。《诗经》里的《邶风·燕燕》、《秦风·渭阳》当是现存最早的送别诗 。屈原“楚辞”中也多次写到过送别的内容,汉代则出现了托名苏武、李陵的《李陵录别诗二十一首》,这是一组送别诗。魏晋南北朝时送别诗的数量不断增多,南北朝时期已经成为一种诗歌类别,此后唐代时已为大观,清人沈德潜编《唐诗别裁集》,收入的1900余首唐诗中就有送别诗近300首。
叙离别之事,诉惜别之情。既是叙事诗,又是抒情诗。
纵观古代的送别诗,不难发现,它们却都有一条情的血脉贯穿其中---写生离的惆怅。因此这类诗在抒情方面较其他类属作品却来得更为挚厚、强烈。形成这种特点,一是因为送别诗重团聚、怨别离,这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古人说“悲莫悲兮生离别”(《九歌》语),“有别必怨,有怨必盈”(江淹《别赋》),只此一端,就可使人“黯然销魂”;二是古代交通不够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故而深为“古人所重”;三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或军阀混战,朋党交争,或农民举义,“犯上作乱”,统治阶级内部频繁的权力再分配和阶级斗争的不断尖锐化造成了古代社会政治局面的动荡不安,“忧患意识”时常笼罩着封建士人的心灵,以此面对离别,难免产生一种“风尘何处期”的悲观意绪,故而离别更为人们所看重;隋唐以后,受科举制度的引诱,士人“参政意识”浓厚,为得一官半职,建立功业;他们往往远离家园,多方游处,或者科场失利而别图一骋,或名获咎朝延而戴罪远窜,终年行无定所;新交故旧,实难影从,遂每有“浮云”、“流水”之叹。在这种情况下离别,发为诗歌,其情必然真切,此其四。
送别诗的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而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借景言情、虚实相生,是送别诗创作特色上的两大特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