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500字。
沙洋中学2007-200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试卷
高 一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考生将第Ⅰ卷和第Ⅱ卷的试题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中。
第Ⅰ卷(共42分)
一、(30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遏止(è)    发酵(xiào)   袅娜(niǎo)   共其乏困(gōng)
B.流岚(lán)  绮丽(qǐ)  佝偻(gōu)    公与之饩(xì)
C.慰藉(jì)   百舸(gě)    倾圮(pǐ)     蓊蓊郁郁(wěng)
D.踟蹰(zhí)  青荇(xìng)   宁谧(mì)     参差斑驳(c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荒芜冷落    历尽苍桑    姿态翩然     膏腴之地
B.挥斥方遒    没精打采    共商国是     盛气而揖
C.百舸争流    鸟语盈耳    忘恩负义     游目聘怀
D.轻歌慢舞    不容置疑    参差班驳     形貌昳丽
3、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C.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
D.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是(  )
A 我们真诚地希望刘翔夺取奥运会冠军之后再接再厉,不断带给人们惊喜。
B 市中心许多商业广告牌被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日的宣传画取而代之。
C学文学的人们最坏的脾气是坐井观天,依傍一家门户,对于口味不和的作品一律瞧不起。
D 近十多年来,我国的城市“夜景观”建设琳琅满目,发展十分迅速。
5、 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学习就怕‘认真’ 二字。”张老师说:“ ‘态度决定一切’ ,确实很有道理。”
B 人的一生,总是在不停地尝试,尝试拥有,尝试放弃;人的一生,又始终不断地追求,追求自由,追求幸福。
C 第二届“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征文大赛”暴露出“少年作家”的众多问题:错别字连篇,文风华而不实,模仿韩寒……等等。
D 面对这片绿茵场,球迷们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
6 、下列各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
B 这位建筑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的关注。
C 通过这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的学习,使广大党员的思想觉悟大大提高。
D 有些作品之所以缺点和错误屡屡出现,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水平低和文学功底差等原因造成的。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词常以“化用”的手法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采桑子·重阳》一词中的“人生易老天难老”就是从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易老”化用而来的。
B、闻一多、徐志摩、穆旦都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著名诗人,都为中国新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闻一多的《死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穆旦的《赞美》就是他们脍炙人口的代表作。
C、舒婷,海子都是中国当代“新诗潮”的代表诗人,又是“朦胧诗”的代表作家;《致橡树》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分别是他们的代表诗作。
D、《烛之武退秦师》选自编年体史书《左传》,作者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勾践灭吴》选自国别体史书《国语》,这是一部先分别不同国家,再在一国之内按年代编写的史书。
8、下面对有关诗句和诗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桑子·重阳》:寥廓江天万里霜。
(“霜”是丰富多彩的秋天画面,既有白霜秋景,又有霜染红叶。诗句描绘的是一幅宏阔的万里江天,是一派五彩的斑斓秋色。)
B、《再别康桥》: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瑶。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招摇”,写出了青荇为引人注意而极力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神态:“甘心”,写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
C、《赞美》: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这是一组密集的意象群,展示了中华辽阔的大地。人民艰难的生活和民族悠久的历史,内容既开阔又压抑。)
D、《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优美的诗句,表达出了崭新的爱情观,上面的诗句形象地告诉我们,诗人追求的是爱情双方同等的尊严和价值,心相连手相挽的爱恋形象和灵魂上的相互依存。)
9、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海边的小蓝花
你躺在沙滩/谛听着她的呼吸/别看浪花把你淹渍/流沙要湮没了你/——这正是她母亲的亲昵/而你,纵然吸吮苦涩的乳汁/却至死保持海的颜色
A.诗中的“你”是指“小蓝花”,“她”是指“海”。“躺”“谛听”“呼吸”“亲昵”“吸吮”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B.本诗的第二节给了读者一个深刻的启示:母爱是无处不在的,母亲时时刻刻都在细心地呵护着自己的子女。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