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3040字。
趣味语文
陈佩玲
第一章  汉字的造字法则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
从无字信到圈儿词
    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给波斯人送去了一封信。
    这信很奇怪,是只包裹。
    包裹里包的是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五支箭。这封信的意思是:波斯人啊,你们赶快离开,不要想同我们西徐亚人对抗。我们西徐亚人是不好惹的。难道你们能像鸟一样的在天空飞翔吗?难道你们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吗?难道你们能像老鼠一样地在地下钻吗?你们没那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们就乖乖地滚蛋吧,否则,我们西徐亚人就要用利箭把你们统统地杀死!我们严正地告诉你们,别想同我们强大的西徐亚人交手。
    实际上,这个包裹是一份外交公文。
    这外交公文竟是一封无字的信。为什么西徐亚人用实物来“写”信呢?因为他们没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进行交际交流的工具。西徐亚人没有这种工具,便只好采用这种以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没办法的办法了。这种实物传递信息的办法有许多毛病,如笨重、易变质等等,最大的毛病是表达意思不清楚。如西徐亚人的信,也可能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我们西徐亚人的武器很少,没有力量同你们波斯人对抗,既不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也不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只能像老鼠一样地钻在地洞里,我们只好投降了。
    波斯人若这么理解,岂不是谚语说的猴子吃麻花——满拧了吗?
实物既然有这么大的缺点,稍后的先民便发明用图画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了。先民是怎么用图画来写信的,一时找不到例证,但可以从没有文字的部落用图画写信来证明上述设想。一八四九年,美国苏必略湖附近的俄基布市人给美国总统递交的一份请愿书就是用图画写成的,那“信”的左下方画的苏必略湖的形状,上面依次画了鱼、熊等七种动物,每一种动物就是一个部落的图腾。每种动物上都画了心脏和眼睛,用线条把七个心连起来,七种动物都把头朝右前方,也用线条连起来,一直连到湖泊的图形上。这幅画表示:七个部落一条心,请美国总统归还他们的苏必略湖渔业权。
    图画馆比实物信前进了一步,但表意也模糊,需要别人猜、何况画画并不容易,如果画得不好,读者更难捕捉画里的意思。如法国作家大仲马到德国旅游时,在一家小店吃饭,他不会讲德语,店里伙计也不懂法语。大仲马想吃蘑菇,就用画来表示,伙计看了画,点点头走了,一会儿伙计来了,大仲马惊讶地发现,店伙计送来的不是也想吃的蘑菇,而是一把雨伞。可见图画也不是很好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图画虽不是传递信息的最好工具,但是它在文字的产生上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因为世界上有许多文字往往是从图画里萌芽的。人类为了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将图画简化,使它们代表语言中的词,让它们具有社会公认的一定的读音和意义。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如我们的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从图画里脱胎而来的。如羊字,最早是画一只整羊的图形,后来生产发展了,交往频繁了,人们没工夫画那么细致的画,便仅画个羊头来代替。再后来,画羊脑袋还嫌麻烦,就将线条进一步简化,终于创造了“羊”
  
第二节 “六书”详解
    “六书”所说的六种造字方法,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又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分裂、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并列起来。
 
一、画鸟为何不点睛——象形字
《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
“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
    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成“個個”,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
    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
    “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鸟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
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
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