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有23道题,约6680个字。
2007年任城区初三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20分   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多年不见、在外地工作的爷爷,给家里来了一封信。爸爸先读,你发现有一些字爸爸不认识;后来妈妈又读,你发现有不少字让妈妈读错了。下面是节选的一段。其中加点的是爸爸不认识的,加横线的是妈妈读错字音的:
……
获悉,大孙子已经长成个儿了,身材魁悟,体格匀称,就是脾气有点倔强。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可不能啥都依顺甚至附和着他,否则,就很难贯成好孩子。如果你们感到不好管或者无暇顾及的话,就叫他投奔我这儿来,我替你们管教,保证给你们培养出一个好孩子……
……
1.给爸爸不认识的字注上正确的拼音,把妈妈读错的字音以及你纠正过来的字音都写在指定的位置:(4分 每个空0.5分)
 ①倔(     )   暇(    )  
 ②“称”在这里应该读作(    )而不是读(      ); “强”在这里应该读作(    )而不是读(      );“和”在这里应该读作(    )而不是读(      )。
2.最后,妈妈让你来读。你拿过来信一看,发现其中有两个错别字,同时你还发现其中有两个词语用得不恰当。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分别加以纠正:(2分 每空0.5分)
①错别字    (  )改为(  )   (  )改为(  )
②不恰当的词(  )改为(  )   (  )改为(  )
        3.我家的邻居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每年中秋节的晚上,总能听到他在自家院子里的老柳树下,吟诵古人描写月亮的诗文。像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尤其是最后的两句--①,将亲人不能相聚,只有热切希望大家身体健康,在千里之外共同享受这美丽的月光的祝愿表达得淋漓尽致;还有杜甫的《旅夜抒怀》,其中的第二联--②,经他一读,那种星月高悬,博大壮阔的景象,顿时浮现在眼前;还有范仲淹《岳阳楼记》,每当读到“至若春和景明”一段时尤其动情,像“---,---③。渔歌互答,此乐何及!”两句,你完全可以从他的吟诵中感到波光粼粼,明月在水又在天的奇特景象;还有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④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将心中的不平以及对好友的牵挂恰到好处地融和为一体,经他一读更是韵味十足,让人百听不厌,让人思飘万里……每当听到他诵读的这些名句,我就意识到多读书,多背诵的好处,既羡慕邻居的博学,又羞愧自己的懒惰……
请你补全上面提到但并没有写出的句子:(2分)
  ①------------------------------------------------------------------
  ②------------------------------------------------------------------
    ③------------------------------------------------------------------
④------------------------------------------------------------------
   4.下面是你的文友给你发来的短信,请你根据它的内容,仿照它的句式,再造两个句子,使之成为一个排比句,回复过去:(4分)
故乡的秋天,是一幅色彩绚丽的油画——蔚蓝的天,洁白的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庄稼,明艳得直逼你的眼;---------------------------------------------------------
----------------------------------;-------------------------------------------
---------------------------------------------------。
  5.“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处处能够看到,环境相同、职业相同的人,却会天上地下。即使是比邻而居的两人,也会处境迥异。同处一地同操一业的两人,一人富裕另一人却贫穷。这些都说明环境绝非问题关键所在。虽然环境可能造成一些职业间的优劣差别,但是,做着同样工作的人,也会有穷有富。这完全是因为,不同的做事方式,才是导致贫富不同的真正原因。富裕是按照正确方式做事的结果。”
这是面试时,主考给你看的一段文章。然后,主考又问道:“请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一段话的中心意思。”请你将自己的答案,写在下面:(不得超过15字)(3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