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80字。
职评材料之一:典型课例教学教案
烛之武退秦师
安徽省行知中学 方 斌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以诵读为教学手段和依据,把握文章内容。
3、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
(三)情感目标
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教学重点: 赏析本文刻画人物思想性格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大家还记得古代兵法中的“离间计”吗?——大意是利用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这在“三十六计”中称作“借刀杀人”计。今天我们研究一下《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是怎样巧妙地利用秦晋两国的矛盾,说退秦军,迫使晋军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郑国危机的故事。(出示课题、作者)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读出人物个性(学生选角色落实)
三、背景介绍:播放图片“春秋时期形势图”、“秦晋围郑形势图”领会当时国家形势的严峻性。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四、整体感受(学生讨论,教师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