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共1课时。
“别里科夫为什么甩了华连卡?”
——以“恋爱话题”切入《装在套子里的人》
天津实验中学 杨永林
一、案例主题
这个案例是从课程资源开发的角度探讨《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切入点问题。通过研读《课程标准》,我把“恋爱话题”作为一种无形的课程资源,用来作这一课的切入点。
二、案例背景
1.2006年9月,天津的高一新生正式走进新课改。在各位专家和各级教研员老师的引领下,课程标准强调的三维目标,在语文课的学习中,已经开始被广泛研讨和应用,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高潮。一个学期后,学生已经能够比较适应新课程下的语文学习,思维较为活跃,并且有一定的探究意识。作为天津第一批教授新课程教材的教师之一,我也希望能够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收获。
2. 《装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短篇代表作,也是高中教材的传统篇目:人教社实验版教材(第二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和人教社新课程教材(必修5第一单元第2课)都收入了这篇课文。而且,在新课程教材中,它还是精讲课文。所以,对于这样的课文,教师就更应该触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以更好地学习。
3.我自己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本来有一定成见——看到《装在套子里的人》,就觉得头疼。这篇小说压抑得令人窒息,主人公别里科夫的一些举动又夸张得让人匪夷所思,所以我不喜欢这篇课文,我以前教的学生也不喜欢它。但是,正是这样的课文才需要突破。
三、案例描述
(一)教学思路的触发
在三年前,实验版教材的课堂上,我从小说的三要素切入,理性地分析这篇课文,但是明显地把这篇比较枯燥的课文弄得更枯燥了。这一次,我不能再那样做了!
我想,编者老师把这篇老课文放入了新课程的教材,一定有他的道理,这篇课文也一定有着更有意义的切入点存在。我应该发掘这样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