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000字。沁园春•长沙
教材分析:本单元是高一文学鉴赏教学的开端,对整个文学鉴赏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课堂上,教师应将诗歌鉴赏搞得生动活泼,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他们愿听爱读,积极主动地鉴赏。
学生分析:关于毛泽东诗词,学生曾经学过不少,教学时可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毛泽东的伟大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
能力目标:1、抓住关键词语,把握体会全词的情感脉络,理清思路,熟读成诵。2、品味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情感目标:把握本词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重点:1、品味词中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2、领会毛泽东同志宽广的胸襟和大无畏的革命乐观精神。
教学难点:1、词人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词里的那种萧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2、深刻领会“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1、语言品读法。通过学生朗读、品读、诵读,体会词中意象,把握词作情感。2、点拔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拔理清词作脉络。3、讨论法。如对词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讨论。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独领20世纪一代风骚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诗人。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一词以其境界的开阔,气势的恢宏令吟赏者叹为观止。
二、诵读词作,初步鉴赏:
(一)、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范读正音(可请学生范读):舸、寥廓、峥嵘、遏等
2、学生齐读,熟悉内容
(二)、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1、默读圈点,找出可以理清思路的关键词。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
明确:独立、看、怅、问、携、忆、恰、记
诵读提示:上片“看”字和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控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还必须,“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感叹之情。“恰”字所控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2、理清思路,随文指点:
明确:上片: 看 —— 思 问
眼前景 心中悟
下片: 追忆往事,暗答上阕的提问。 答
(三)、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四)、检查背诵
三、(补充)词的有关常识
词是一种合乐而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初起时称“曲子”、“杂曲子”、“曲子词”,后来也称作“乐府”、“长短句”、“诗余”等。在形式上“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词牌规定了段数、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形式。
词有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之分,主要包括婉约派(李清照、柳永)和豪放派(苏轼、辛弃疾)两种流派。
四、布置作业:
1、 背诵《沁园春 长沙》
2、 课外鉴赏《沁园春 长沙》上片中的湘江秋景图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3-5位学生,可分上下阕进行)
二、鉴赏评价:
(一)、湘江秋景图:
1、学生诵读湘江秋景图的相关内容 2、教师进行鉴赏示范:
鉴赏要点:
(1)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对比。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3)写壮景,抒豪情
这首词写的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壮丽的。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方法总结:通过抓关键词语感悟意象以及作者在词作中所蕴含的情感。
3、对比阅读:(可让学生运用一些鉴赏方法自已完成)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意象、情感)
(二)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1)阅读诗歌,鉴赏“同学少年”形象特点。(相关内容见教学用书)(教师可补充一点历史知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但无须搞一一对应。)
知识补充: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和工作时,常与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了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毛泽东印发了反袁文章,1919年至1920年,毛泽东和何叔衡等领导了湖南人民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2)评赏“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的词人的感情。
明确:词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壮志凌云,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浆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慨豪情。
三、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回顾词的思路,加强背诵,整体把握,总结诗词鉴赏方法。)
附板书设计:
沁 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 橘子洲头
远眺 万山红遍
园 层林尽染 静
湘江秋景图 近观 漫江碧透 问
春 百舸争流
仰视 鹰击长空 动
俯瞰 鱼翔浅底
长 峥嵘岁月图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答
沙 中流击水图 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诗两首
教材分析:诗歌重在朗读,体会情感,有感情的朗读也被称为“美读”。本课旨在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诗中的情感,在诵读的基础上,从意象入手分析意境,抓住情感基调,探究诗歌的内涵及艺术特色,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诗无达诂。”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贯彻“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学生分析:之前学生接触新诗的机会较少,主要都是“打油诗”,所以对意象分析、情感把握普遍不足。
雨巷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
(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