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800字。百姓的苏东坡
  苏东坡一生为官四十多年,最小做到团练副使、参军、别驾(通判),最大到双学士兼尚书,可以说始终是个官员,他的朋友也从最卑贱的妓女、僧道、村妇、弃婴到宰相、皇帝、皇太后,地位跨度之大,古今罕有其匹,但在人们的心目中,苏东坡是妇孺皆可谈论的朋友。有一件事始终躁动在我的心底:二○○六年夏季我去宜兴,有幸观瞻了苏东坡的一处田产,由于没找到管理处的人,只好在大门外绕行了半周,大门边即是民房,两个老妇人正在翻晒谷物,见我扒着门缝往里张望,便热情地向我介绍。她们一张口,我便大吃一惊——这两个连自己名字都未必认识的村野老妪,说起苏东坡来竟然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事后我很感慨,这一千多年来,是什么样的力量让老百姓这样与他亲近呢?探讨苏东坡的思想和人格,我们也许能稍释疑惑。   一、果能活人无贵贱,但能益世何不为
  不能说北宋是个腐败的朝廷,更不能说北宋的文人不幸,相反,北宋是个文人最受宠爱的时代,也许正是这个宠爱,引发了文人历史使命感的此起彼伏,也就政见纷出,党争不断。尽管许多都不是个人利益之争,却使一批批的名宦大儒跌宕浮沉如狂风中的一片树叶。
  然而,苏东坡还是不幸,不幸的是他生活在北宋最激烈的党争旋涡里,更不幸的是苏东坡不会(也许是不屑)明哲保身八面玲珑,他为官四十几年,倒是有三十多年是在各个州府。他从中国版图大西南的四川眉州出发,最东到达惠州(今广东惠州),最北到达了定州(今河北定州),最南到达儋州(今海南儋州),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真是“身如不系之舟”而他即使在这样的风雨飘摇中,也是真正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他没能做到,他是无论穷达都在兼善着天下,从他做官的开始,就没明白什么叫职权范围,根本不理会什么“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他最初的官职是凤翔签判,不过是个负责监督太守的职位,是北宋特有的、与太守一同签字使文书生效的一个官职,可以算个如今的纪检委书记吧,他却忙得不亦乐乎,时遇大旱,他又是写祈雨文,又是亲自捧水祷告,甚至上表朝廷请除弊政,俨然他是负责一方生灵的凤翔府太守。而真当了太守,他就更加肆无忌惮了。杭州太守时,他带领军民铺设竹管、陶管,引西湖淡水给海边的以苦咸水度日的百姓,他疏浚西湖以保存更多的淡水,将清出的淤泥堆叠成大堤——正当苏东坡豪情满怀地想大干一番的时候,灾荒却找了上了门来(似乎灾年总让他遇上,或许是别人遇上了也不上报朝廷),虽有提前准备,真到了这水旱不均、粮米难继的时候,仍然显得杯水车薪,他放下工程全力救灾,半年之内急如星火地连上七表,呼吁朝廷拨粮款赈济,连拨来修缮官衙的款项也被他换了薪米分给了灾民。元佑六年,他又出知颖州,除夕夜登上城墙,见饥民扶老携幼在深雪里跋涉,苏东坡五内如焚,六神难安然,一夜无法入睡。也许是一夜没睡的成果吧,这次他动了一个心眼儿,天一亮他就找来一个皇族的官员赵令畴,让他帮着想办法救灾,那个皇族官员提议取官仓粮米、用酒坊的薪柴,煮粥救民(他这就不算私开官仓了)。他见不得百姓这样过这个新年。
  即使被贬成惠州的一介草民,他还向时任提刑官的表兄程正辅写了一封雄辩滔滔、言辞峻切的长信,指斥官府变相地勒索农民,要求即刻停止这种做法。这个时候他与这个表兄的关系并不怎么友好,他是厚着脸皮走这个后门的。说起来苏轼走的“后门”还真不少,他知道皇太后对他宠信有加,就走了好几次皇太后的后门,不是要钱就是要求免除贫民的欠款,而且多数都奏效了,但到了自己的事,即使饿得煮食猪都不爱吃的苍耳来果腹,他也没走过类似的后门。也是在惠州,他看到老弱病残舟行不便,倡议在西湖上修两座桥,此时的他已经再也没有可捐的钱了,就捐了一条犀角装饰的腰带,倒是动员苏辙的妻子捐出了她身为宰相夫人时受赏的金银器物,看来,与苏东坡这样的人成为一家,是注定要得之于朝廷,而用之于人民的了。
  苏东坡只在登州做了五天的知州,却上了两个奏章,很有见地的《登州招还议水军状》让皇上停止了损不足而奉有余的调兵,《乞罢登莱榷盐状》结束了登州百姓食盐低价入官、难以糊口、十室九逃荒的历史,苏东坡走后,登州百姓设祠纪念这位为民请命的好官,至今的蓬莱百姓中,还将“五日登州府,千载苏公祠”的故事,向所有热爱苏东坡的人热情相告。
  知徐州时,正赶上黄河的大洪水,徐州城被围,他亲上城墙护守,几十天不回家,劝阻想弃城逃亡的人:“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终于保住了被围困了四十五天的徐州城,当他迁任湖州太守时,百姓夹道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