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800字。古代诗歌鉴赏  复习要点
一、知识系统归纳
(一)考纲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学会(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学会对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进行初步评说,对其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行初步赏析。
(二)解题方法    
1、例题解析 从2002年以来,高考对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已由客观性命题转变为主观性命题。这个转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便于学生解放思想,打破束缚,大胆想象,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真正形成鉴赏、评价的能力。
下面以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的高考试题为例简要分析。
2005年高考题(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是否矛盾?为什么?                                                                     
 2、“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1、考察重点: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评价古代诗歌思想的能力。
2、答题角度:从语言入手,抓住写法,借助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鉴赏思路:(1)知人论世,看懂诗歌类型,抓住诗歌中的重要意象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主题。
这是一首边塞征战诗,作者王昌龄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本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人深沉、复杂的感情。琵琶和胡琴、羌笛等都是富于边地意味的乐器,带有边地情调。此时琵琶演奏的虽是新的曲调,但歌词的情感内容却仍然是反映“关山别情”,仍然是剪不断的“边愁”。再结合“秋月”“长城”两个意象,更可看出本诗写的是征人久戍思归的苦情。可见,“琵琶起舞换新声”与“边愁”并不矛盾。
(2)比较末句与前三句的不同之处,明确写法。通过体味末句意境,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回答第二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