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370字。
《前方》课堂实录
授课人:史金霞
授课班级:高一三班
授课时间:2007年10月17日
授课地点:张家港市常青藤实验中学阶梯教室
听课对象:张家港常青藤实验中学所有文科教师
一、整体感知 把握思路
导入新课
伴随着《别董大》的音乐,课开始。
在音乐的节奏中,教师简洁导入:
这首歌,歌唱的是唐朝著名诗人高适的《别董大》。诗中写道:“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在送行董大的时候,对董大的一种美好的祝愿:朋友,往前走吧,前方依然还有,懂得你的人,理解你的人!前方依然还有你的知己,还有你的好朋友!
那么,我们看曹文轩的《前方》。
回顾文本
我们上节课,整体感知了一下课文;下面我们一起看大屏幕,回顾一下:
(大屏幕切换到“整体感知 把握思路”版面)
共看大屏幕,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教师引导,师生同说:
第一部分是第一段,由照片切入,问车上的人要去哪,是归家?还是远行?
第二部分,是2到11段,展开联想,我们又把它分成了两层。第一层是2到8段,写的家,人们要离家,离家的原因,然后由家又写到了前方,由前方又写到了路,路是连接着家和前方的。这样就有了下一层,9到11段,是从路写起,由路又谈到了人生,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都说不解的话,怎么说的?(人生)说什么?(命运)哦,是的,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然后说“人生就是一场苦旅”,谈到了人生——人生是一场苦旅,作者接着谈,又谈到了人的悲剧性的实质——我们都找不到自己的家。即便是离家又归家,即便是永远没有离开过家的人,也依然会有一种无家可归的感觉,都是无家可归的人。这就是由“路”又到“人生”又到“家”。
那么最后一段,12段,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又回到这幅照片上来,与开头相呼应,说:前方到底是什么,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
二、具体涵咏 点评阐发
归纳问题
师:对这篇文章,同学们提了一些问题,好多同学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把大家的问题汇总到一起,今天我们这节课就集中把大家对《前方》的问题解决一下。文章中的这些名词:“家”,“路”,“前方”,“苦旅”,“无边的旷野”,你们在初次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没有想过,这些词语,在这篇文章中,都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家,就是那个为我们遮风挡雨,困倦了就可以休憩安眠的那一椽小屋吗?前方,是什么意思呢?路,是不是那些马车汽车飞机轮船所航行的航线呢?还有苦旅,还有无边的旷野,都有什么涵义呢?
(随着教师的询问,学生议论纷纷,时有私语)
(点开大屏幕的“具体涵咏 点评阐发”板块)
师:我们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具体涵咏 点评阐发”。我把大家所提的问题,归了类,主要这样几个方面,我归类了,就抽象了一下,很简约了。你看看这里面,有哪些是你提的问题。
(教师拿出学生的问题纸条。)
(点开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第一个集中点,是“关于外面“。
“关于外面”,有同学问了这样的问题,我读给大家听:“为什么外面世界充满诱惑,而有些人走出家门还是出于无奈?为什么说在外面的生活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在外面的世界,对人只是诱惑吗?等等等等。
这些问题,有没有你问的?如果你没有问这些问题,那么,刚才这些问题,你能不能回答?
(点开第二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一个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关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