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6800字。
浙江省兰溪市第五中学2007学年高三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卷(教师版)2007、10
第I卷(共42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C )
A.高尚的亦(抑)或卑劣的,在舞台上纷纷亮相。然而对那些拜金主义的丑恶表演,稍有觉悟的人都会嗤(chi)之以鼻。(用鼻子吭气,表示看不起。)
B.近年来,美国动辄凭借其无中生有或捕风捉影的所谓“情报”,恣(cì)(Zì)意向别国施加压力,这是地地道道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表现。(放纵,没有约束。)
C.“对于这种无耻谰言,对于他们的攻讦(jié),我们要同仇敌忾,粉碎他们的阴谋。”李书记义愤填膺地对大家说。(揭发别人的过失或阴私而加以攻击。多指因个人或派系利害矛盾。)
D.“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许多有识之士为此殚(dān)精竭虑。大声急(疾)呼,我们切不可置若罔闻。(大声呼喊,提醒人们注意。)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 )
①考生在考试时遇到一时拿不准的题目,不要紧张,要冷静思考,仔细_____,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②那青青的嫩竹,或一两株临窗,或三五丛傍水,为生活平添许多情趣。郁郁葱葱的万竿碧竹,更透出一派清韵,让人难以______。
③如果生命中只有鲜花和奖杯,而没有挫折和痛苦,那么这种人生_____ 显得太单薄了。
A.琢磨 忘怀 未免 B.琢磨 释怀 不免
C.捉摸 释怀 不免 D.捉摸 忘怀 未免
解析: (“琢磨”是指反思、思索、考虑。“捉摸”是指猜测、预料。 “忘怀”是指忘记;“释怀”是指人内心某种情绪或感情的消解;“未免”表示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不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难以避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正确的一句是( C )
A.在远处,天的尽头一片彩光。我怀疑自己看见海市蜃楼,但又觉得那还是一片彩虹而已。我的双眼模糊,有如隔岸观火,什么也看不清楚。
B.近来交通事故和矿难不断出现,矿难中使很多人失去生命。交通事故和矿难此起彼伏,接连发生,引起了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C.尽管没有周杰伦的酷,没有比尔·盖茨的富,但我们并不自惭形秽,因为我们拥有最宝贵的财富——青春。(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D.遭受地震海啸的印尼苏门答腊岛的实武牙市,整个城市一度人去楼空。近日,居民们陆续返回家园,这座海棠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昔日的生活景象。
解析:(A项:“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望文生义。B项:“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落下。形容连续不断。常用来形容声响、浪潮、斗争、势力等。用错对象,也不合实情。D项:“故态复萌”,旧日的习气或老毛病重新出现。含贬义。感情色彩不当。)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C )
A.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B.加快西部地区发展的步伐,除了要尽力争取国内外投资,建设好基础设施,努力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之外,搞好节水农业,办好乡镇企业,也是能否发展西部经济的一条重要的路。
C.在公元九世纪到十一世纪的海洋上,可以在汹涌的波涛中自由驰骋的恐怕只有维京人了。
D.电子工业要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是十分重要的。
解析: A “事件”可与“处理”搭配,但不能与“批评教育”搭配;B去掉“能否”;D句式杂糅“关键在于……造就……人才”或“加速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应删去“是十分重要的”)
5下列对联与涉及人物相对应的的一联是( B )
A、鹿野舟沉王业兆; 鸿门半碎霸图空。——刘邦(项羽)
B、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屈原
C、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茵。——李广(苏武)
D、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杜甫(李白)
6下面是学生默写的古诗文名句,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D )
A、一年一度秋风尽(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辽(寥)阔江天万里霜。(毛泽东《采桑子·重阳》)
B、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默默(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丰(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C、令初下,群臣进见(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
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7—10题。
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最早要追溯到罗马俱乐部。罗马俱乐部不是一个娱乐组织,而是一个学术团体,发起人是意大利经济学家佩切依。1968年4月,他邀请来自10个国家的30位科学家、教育家、人类学家、实业家聚会罗马,讨论人类困境,包括:富足中的贫困,环境的退化,对制度丧失信心,就业无保障,青年的异化,遗弃传统价值,通货膨胀以及金融和经济混乱。他们把这些称为“世界性的问题”。当时中国正处在“文革”狂潮中,没人考虑这些事情。
现在,地球上的人口已经从60亿向70亿迈进。人们在生活中处处感到人口的拥挤。从交通堵塞、生存空间狭窄、就业机会不足,到江河湖海和大气的污染、耕地的匮乏、森林的滥伐、草原的退化、物种的灭绝,无一不与人口太多有着直接、间接的关系。中国人觉悟到应当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如今,中国的计划生育在城市已大见成效,但在一些农村地区,生育的冲动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中国的人口基数已经大大超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