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0100字。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  
  古代齐国设立的齐都临淄稷下学宫,是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堂,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也是战国之世闻名列国的文化教育中心和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稷下学宫的出现,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难怪世界著名的英国学者李约瑟盛赞道:“在中国,书院的创始可追溯到很早的时期,其中最著名的是齐国首都的稷下书院。”  
一、稷下学宫的建言、发展与哀亡  
  稷下学宫始建于田齐桓公(公元前374年至公元前357年在位)时期,因其近齐国都临淄的稷门而得名。它基本与田齐政权相始终,随着秦灭齐统一中国而消亡,历时大约一百五十年左右,其创办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不仅为前代所未有,也是整个古代教育史上罕见的。  
   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之中,取得了政权的新兴封建阶级,如何统治天下、管理国家、巩固政权、富国强兵、称雄诸侯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摆在了他们面前。他们迫切需要一大批济世之才,为其出谋划策、执政掌军,进而实现自己“一匡天下”的政治理想。田齐的第三代君主齐桓公田午跟其他诸侯一样,面临着新生政权有待巩固、而励精图治之才又十分匿乏的现实。于是,这位贤明的君主继承齐国尊贤纳士的优良传统,借鉴姜齐桓公的养士方法,不失时机地在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建起了巍峨的学宫,设“大夫”之号,广泛招揽天下文学游说之士,到稷下学宫来传道授业、著书论辩。  
  齐威王即位革新政治,整顿吏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选贤任能,广开言路,遂扩建了稷下学宫,终于使齐国成为东方霸主,稷下学宫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阶段,乃至达到了贤士云集、诸子驰说的盛况。公元前319年,齐宣王即位。当时的齐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宣王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为己任,借助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展宏图。与这种政治的需求相适应,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首先是采取“趋士”、贵士”、好士”的态度和一系列礼贤下士的措施,为富有政治思想和实践经验的稷下先生们赐之“上大夫”之号,让他们参与国事,可以以任何形式匡正国君及官吏的过失,给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礼遇;其次是为他们“开第康庄之衢”,修起幽雅宽敞的“高门大屋”,领取很高的俸禄,提供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再次是勉励他们著书立说,讲习议论,上说下教,展开学术争鸣;与此同时,还注重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囊作用,经常向他们征询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种重大问题的意见和看法,让他们办理外交,甚至参与制定典章制度。这样以来,稷下学者们参政议政的意识空前强烈。学术研究的自主性施、创造性和积极性异常高涨。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像邹衍、田骄、捷子、慎到、环渊等有名的学者不下于“数百千人”、“千有余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时代的“时髦话题”,互相辩雄,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可以说,这时的稷下学宫,人数之多,学派之广,规模之大,争呜场面之热烈,都是前无仅有的。正如宋代文学家司马光在《稷下赋》中所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直至齐闵王前期,这种状况并未减弱,稷下学士达数万人,稷下学宫仍有继续发展之势,可是到了齐闵王后期,由于其穷兵黩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