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800字。
他是谁
——关于人物描写
北京 张慧林
编者提示:
肖像、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这些表现人物的方法我们多数同学都能把握,可为什么我们文中的人物还没有立体感呢?不能活灵活现于读者面前呢?特征,关键是没有抓住特征。哪怕我们能够抓住一方面的特征,人物就会鲜活起来,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特征呢?走进“聊巴”吧。
张博安:张老师,我们作文小组的同学都到齐了,咱们开始吧。
张慧林:好,咱们开始活动。你们先说说写作中遇到什么了问题。
蒋 鑫:老师,我们写人物总是不像,也不生动。(大家点头,都有同感)
张慧林:看来你们是有备而来。其实我在看你们的作文时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我这有几个片断,你们猜猜写的是谁?
我的同桌,他不高不矮的个子,身体不胖不瘦,有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明亮的大眼睛,显得很可爱。
姬小雨:猜不出。(其他同学摇头)
张慧林:再听:他,有一张消瘦的面孔,乌黑的头发和一双翠绿的眼睛,戴着一副用许多透明胶带粘在一起的圆框眼镜。他对自己的外表最喜欢的就是额头上那道闪电似的淡淡的疤痕。
“哈利·波特!”(同学们异口同声)
张慧林:再听:他是我的偶像。你也许没看过他的动作片,但你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大鼻子,像一个大青椒扣在脸上,一双眯眯眼,总是含着笑意,还有一头蓬松的长发……
“成龙!”(同学们齐喊)
张慧林:这三个人,为什么前一个猜不出,后两个一猜就中呢?
张博安:第一个描绘的猜不出是谁,因为这样的人太多了,没有鲜明的特征。第二个片断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特征——哈利·波特的闪电一样的疤痕,成龙的大鼻子。
张慧林:你们别笑,“特征”一词概括得准确、到位。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十九世纪,德国的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在德国皇宫里讲学,当他讲到了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时,下面的人们开始了议论,有的说这怎么可能呢,有的说那可不一定,最后大家决定走出房间到花园里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人们发现,尽管有的叶子看上去一模一样,但细看叶子的大小,叶片的薄厚,叶子鲜嫩的脉络都有所不同,看来,世上真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不光树叶如此,人也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即“特征”。但“不--不--”的公式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至于“白衬衫、黑裤子”等可写可不写的内容要尽量少写或干脆不写,像千人一面的“浓浓的眉毛下是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就更要不得了。写作和绘画是一样的,要住住独特的地方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钟 丹:怎样抓住特征进行描写呢?
张慧林:咱们大家来出点子。
姬小雨:我认为无论写什么,都要用心去观察,这是最主要的。
陈心蕊:太笼统。
姬小雨:长相、身材、衣服、表情、姿态、举止、气质、语言等等,找到与别人不同的地方。
钟 丹:找到不同的地方就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