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800字。因“文”施教,重在感悟——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教学谈
□杨 桦
  人教社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属于高中选修课程中心“诗歌与散文”系列。从语文课程目标看,这一系列的目标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是让学生在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作品内涵和表现形式的独特体验和思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不仅具有以上两个特点,而且还有其独特功能。这个模块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能够正确认识我国古代作品的价值,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汲取民族的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神。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所具有的课程特点看,教学中要因“文”施教(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文阐述因“文”施教,并不排斥因材施教,两者理应并行不悖),这里的“文”不光是指一篇篇具体的课文,还指教科书的特点。不仅如此,教学中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和散文的感悟能力,重视探讨“感染熏陶”对学生提高自身文化素养所产生的内化作用。     
  一、把握教科书的特点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地说明教科书编写的目的、重点和编排体例。这本教科书为了适应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需要,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全书共六章,诗歌、散文各三章。诗歌三章,侧重“探究诗旨”“把握诗境”“体会声韵”。散文三章,侧重“理解散文的形象性”“把握散文的逻辑性和抒情性”“体会散文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全书各章的内容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赏析指导”,侧重从本章整体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和鉴赏方法。第二类是“赏析示例”,以一篇诗歌或散文为例,从该章所强调的鉴赏角度进行理解、品味和欣赏,供学生阅读鉴赏时参考借鉴。第三类是“自主赏析”,根据该章的中心内容,安排一组阅读鉴赏作品,作品后面均有“探究·讨论”题目和“相关链接”的背景资料,供学生自主鉴赏所用。第四类是“推荐作品”,推荐的是与本章中心相关的一些作品,以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到阅读鉴赏的目的,首先要把握教科书的特点。所谓把握特点,就是不能仅停留在一般了解教科书内容和形式的层面上,而是要深入理解、揣摩编者编写这本教科书的依据、意图和所渗透在体例中的良苦用心。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目标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科书的特点是侧重阅读文学作品,侧重探求我国古代经典所蕴涵的传统文化精华、民族心理和精神,侧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如何鉴赏我国古代诗歌散文的思路,从浩瀚无垠的古代诗歌散文中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集中编排,通过所提供的鉴赏知识和方法的引领,在高中生和古代经典之间,架起一座“对话”的桥梁,让学生走进我国古代名家名作之林,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体会其表现力,从而使自己的思想、能力和语言素养都得到提升。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这本选修教科书的主要特色是诗文分别排列,从鉴赏的角度设置各章内容,根据古代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自身特点确定各章的重点,从而将文体知识、鉴赏方法和阅读鉴赏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就教科书的各章选文分类编排类型而言,“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对所选的诗或文从不同角度作具体分析,起到总领及示范作用。“自主赏析”是主要内容,是提供教师指导下的学生阅读鉴赏训练的凭据,这一部分中“探究·讨论”所设计的问题,实际上是从编者这样一个特殊视角,给师生们提供阅读鉴赏的思路和要点。“相关链接”中有关资料和信息,是为师生们打开阅读鉴赏课文的思路、形成个性化阅读提供空间。“推荐作品”,不光是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有效的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和要求学生“趁热打铁”,利用刚刚学到的鉴赏方法和训练技巧,自己尝试着进行文学欣赏活动。编者这种惨淡经营的目的,一方面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是促使学生进入感受、品味、领悟文学作品的过程,形成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独有认识。     
  二、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     
  教科书的特点,并不完全等同于教学的内容和重点。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文教学过程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用教材教”体现一个语文教师利用教科书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过程。创造性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就是在把握教科书特点的前提下,科学地确定教学的内容和重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