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700字。针对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设置作文题“故乡不会被风化”,有素材积累、写作指导、各级范文,切实有效,应用性强。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教学案——记叙文写作指导
009
命制人:颜庭学  审核人:陆洋  时间:2007年10月10日
一.作文题:
我读过一首诗“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听过一支歌“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有我幼年的足印。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以往的幻境依然在梦中。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寸心。”生于斯长于斯,“故乡”总有让我魂牵梦绕的话题。
老舍曾说过一段话:“许多好小说是由这种追忆而写成的。我们所最熟悉的社会与地方,不管是多么平凡,总是最亲切的。亲切,所以能产生好的作品。”
那些亲切的东西或许是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或者是那次小伙伴们郊外的野炊,深巷的迷藏,少年宫的朗诵;或者是爷爷奶奶的神奇讲古,父亲母亲的亲密“疼爱”,亲戚邻里的无尽帮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都是故乡的,都是亲切的,都是流着我们的血、泪和汗水。它们永远不会被风化。
请以“故乡不会被风化”为题写一篇记叙性文章。注意:1、字数不少于800字。2、卷面要保持整洁。3、每错一字扣一分,最多扣5分。4、作文批改已经从48分切入。

二.【思路点拨】
该命题要理解两个关键词:故乡,风化。
(一)故乡
故乡不会是现在时,对于离家出走的人们,它意味着距离。故乡,暗示着人们原本可坚持的初衷,但它从来只守望不说教,它养育了父母正如父母养育着我们。
记忆中的故乡已被定格为梦中的样子,它满载着的那些老房子不会随着岁月而变迁和改变颜色;而现在的故乡的样子,是我无法感性地叙述的,属于那些正迅速成长的儿童。 
故乡的记忆,记载着儿时的简单和满足、成长的喜悦和时光的流逝。总是被那种淡然而沉默的情感牵动着,总是在梦中回到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老屋。其实,我们守住的,并不仅仅是故乡的记忆,还有一种历史的坚持!那些生活片段即便只是流年碎影,也足以温暖我们童年的记忆。
以“故乡”为关键词来写文章,关键是选好材料。也许,如歌中所唱:“我的家乡并不美……”,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故乡应该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正所谓“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写作时,我们应该不会感到缺乏素材,关键是对素材的选择和加工,关键是怎样去占有和运用自己的所见所闻。 
“故乡”这个话题很宽泛,容易写空,写滥,而好的思路也就是将其具体化,乡土情节看似单纯,实际牵挂之物却会有万千不同,选材立意最好不要拾人遗唾。香港文汇报上的一篇古清生的《味蕾上的故乡》,文章先从作为温州人的林斤澜先生要求老乡进京时捎带“鱼生”这样让异国他乡之人害怕的食品谈起,继而叙说自己对“故乡粉蒸肉”的难忘,剖析人们用味觉维系乡土亲情的特殊心理,最后指出“故乡,或许就在味蕾上。”这就是这样一篇立意深刻,选材独特的佳作。
故乡情就是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流沙河的“那一只蟋蟀”,艾青的“母亲大偃河”。这种思路古人早以有之,细推起来,我认为唐代大诗人王维最擅长这种写法,其15岁时的佳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以重阳佳节兄弟登高,遍插茱萸,唯缺一己的具体事件来抒写浓浓乡愁;而名作《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也是独具匠心,以对窗前寒梅花事的关心寄托对故乡的深情问候,都成为了乡愁诗歌中的极品。
中学生往往抱怨生活中缺少写作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