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8700字。苏教版新课程高三诗歌鉴赏教学案之形象篇,有方法指导和知识积累,分教师版和学生版,教师版用于教师备课,学生版用于学生随堂。答案详尽。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教学案——诗歌鉴赏(形象)
002
命制人:陆洋  审核人:颜庭学  时间:2007年9月4日
一、考点解析
1、人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②鉴赏的角度—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所写人物的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
2、事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事物形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②鉴赏的角度---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景物形象:①鉴赏的依据---景物形象的自然属性。②鉴赏的角度---景物形象的社会属性(作者借此抒发的感情、表现的寓意)。
二.诗歌的形象,包括三个方面:
(一)人物形象
1、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旅夜抒怀》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
【常用方法】
先“盖帽”,即说出诗歌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
【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例1: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
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 ,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
例2:     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案: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形象特征)。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形象意义) 
鉴赏人物形象注意以下几点: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在解读诗歌时,应立足于作品中意象的声响、色彩、情调方能体味出作品所寄托的身世之感。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例3: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例析】分析感情只能从人物的形象特点中来。抓人物语言:“念”、“悠悠” 抓抒情主人公的神态:“独”“怆然而涕下”。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的手法塑造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可见,诗歌表达的是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和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哀。
(二)事物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大类叫“咏物诗”即是托“物”言志。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对咏物诗的鉴赏,不要停留在其外形特点上,要挖掘事物内在的神韵、品格、精神,找到与“志”的契合点。如于谦《石灰吟》中“千锤万凿”“烈火焚烧”与诗人“不畏挫折磨难”;“粉身碎骨”与不惜牺牲;“清白”与诗人的节操皆有对应关系。
【常用方法】
⑴“读清”全诗。
⑵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