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000字。苏教版新课程《论语孟子选读》教案“仁者爱人”,既有语句翻译也有生活拓展,课堂效果好。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力、作文思维、积累写作素材极有帮助。我欲仁,斯仁至矣
连云港外国语学校高三语文备课组陆洋
【原文】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 
·孔子说:“我还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把仁德看成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其它任何事情都不能超过的;厌恶不仁的人,他在以仁德行事处世的时候,就不会使不仁的行为在自己的身上出现。有能够在一天内去尽自己去行使仁德的人吗?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要实行仁德而力量不够的人。这样的人是有的呀,我可是从来还没有见到过。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见过)厌恶不仁德的人!(我心目中)爱好仁德的人,应认为仁道至高无上(而不是可以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厌恶不仁德的人,他的仁道作为,应该是避免世俗间不仁德的人事影响到自己(但有人就总要受外界影响)。(你们间)有谁能够坚持一整天尽心而求仁道的人吗?(只要求仁,就能得到仁;求仁的心力谁都有)我还从没见过没能力求仁的人呢——但也备不住有,不过我还没有见过。” 
【分析】 
    首先说文理。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的“无以尚之” 和 “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是对“好仁者”和“恶不仁者”的本身而言的,是指对仁的重视的程度。使用我这样浅译。“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正面说的反面话,但是,没有反问的语气,是孔子对作的肯定的回答,是在批评其他人都没有实心实意的行使仁德,即使有,也是口头上的,没有身体力行。可见在那时,爱好仁德的人之少。因为天下动乱,周朝已经濒于灭亡,周礼已经行不通了,社会正在进步,制度正在更新。 
再说“仁“的内涵。我们不要忘记,孔子说的“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的重要地位,不管孔子对仁的说法有多少,这才是仁的中心,仁是以周理为基础的,而周礼就是等级制度,是为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 
本章看似费解,其实,孔子这话说得应该有具体语境,应该是对弟子的一种激励。
  阅读《论语》,标点准确很重要。譬如,第一句话标点不确就容易产生误读。我对这句话的标点作了改动,通常的《论语》点校本,将这句话断为:“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以为,“好仁者”与“恶不仁者”是同一种人,属于夫子互文定义。都属于“我未见”者,故“好仁者”后的逗号,应为顿号。全句有激励性质的埋怨,故断为感叹号。
  末两句“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是对前面一句“我未见力不足者”的补充解释,故前面应该是破折号。
  这样,本章意思便显得通豁了。
  孔子的本意在于劝勉,他意思是说:我这些弟子们还没有人将求仁视为“学而时习之”的日常力行功课,还不懂得“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是夫子“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的同义表达,语气中应含有深切的期待。   
【原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 
【译文】孔子说:“富贵,是人所希望得到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获得富贵。贫贱,是人所厌恶的,但不能用不正当的方法去摆脱贫贱。君子离开了所信的道,怎么能获得美名呢?君子就连吃一顿饭的时间也不违背所信的道,即使在急迫的情况下也要这样,在流离困顿之中也要这样。”
孔子说:"发财作官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要接受;贫穷和地位低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方法摆脱的,就不要摆脱。君子扔掉了仁爱之心,怎么能成就君子的名声?君子没有短时间离开仁道,紧急时不离开仁道,颠沛时也不离开仁道。"    
富贵富贵,富就贵,人们通常这么认为。其实,富并不等于贵,富裕者并不一定就高贵。华人首富李嘉诚认为:富则物也,贵在精神。诚哉斯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