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00字。逍遥游  本文档是课文《逍遥游》各方面知识的汇总并配有一定的练习,非常实用
莱芜市第一中学   xianghe 
文本导读 
庄子(约公元前369-约前286),名周,是战国中期宋国蒙地(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生隐默无闻,却著述甚丰,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中国哲学史、文学史以及各艺术领域都有极大的影响。老、庄与孔、孟共同构成了国民精神的源头。他以其代表作《庄子》(又被称为《南华经》)阐发了道家思想的精髓,发展了道家学说,使之成为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哲学流派。 
《庄子》是庄子学派的著述总集,道家的重要典籍。现存《庄子》共33篇,分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周弟子及后学所作。《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 
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逍遥游》居《庄子.内篇》之首,是阐发庄子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思想观点的著名篇章,也可称为庄子的代表作。本文对于学生来说有点难度,要利用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课文中重要词句的意义。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现象以及文言特殊句式,积累“若”、“之”等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本文雄放、奇幻,足以显示庄子的思想和文章所特有的风格。通过讨论方式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神话传说,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鉴赏本文想象丰富、意境开阔的艺术特色;理解庄子“逍遥之游”的主旨,学习庄子的精神自由以及个性解放的追求。 
整体感知 
《逍遥游》是《庄子》中的名篇,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思想主旨。全篇由三部分组成,课文选的是第一部分,共有三段,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作了铺陈,主旨是为了说明文章最后提出来的何谓逍遥这个问题。 
文章一开篇,就以奇异的想像、夸张的笔法,描绘了鲲的变化和鹏的展翅翱翔的画面。作者还借用《齐谐》这部书的记载,补充说明大鹏向南飞行,需要乘着六月的风而去。也就是说,大鹏的飞行是有所“待”的。紧接着,作者又做了一个鲜明的对比。那些山野中的游气(“野马”)、飞尘(“尘埃”),空中的活动之物(“生物”),皆由风相吹而动。与鲲、鹏相比,它们实在是太渺小了,但它们要能够动起来,依然要有所凭借,即有所“待”。显然,它们都没有达到逍遥境界。  
然后作者通过比喻,说明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大小、远近等,其实都是相对的。世上万物都处在各种相对的关系之中,都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作者还以行路备粮作比喻进一步说明这个道理,并批驳蜩与学鸠,正是因为它们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反而以为自己的“枪榆枋而止”是无所依赖的、是自由的。 
第二段承接上文,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即小与大的区别。中心意思还是说明,小与大等一切关系都是相对的。列举例子进一步阐发了物有所待的观点。随后作者借商汤和夏棘的回答,再次言及鲲鹏以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第三段,作者不再使用类似大鹏、朝菌之类的比喻,而是开始直接论述现实中的人,并最终指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遥。在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的才能可以胜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符合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君主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这些人自鸣得意,以为自己生活得很惬意,其实,他们和蜩与学鸠一样,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庄子接着指出,宋荣子要比这些人高明一些。他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线,但是,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 
全文的最后,庄子指出了他所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