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1道题,约7110个字。
杭五中2007-2008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初三 语文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 仔细读题 认真答题 力求最好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作文卷三部分。
2.答题前,请你先在答题卷和作文卷的密封区内填写班级、姓名和学籍号。
3.本试卷共三大部分,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
4.测试结束后,只需要上交答题卷和作文卷。
一.积累运用,展示你的语文积累。(41分,2-11小题每题2分)
1.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答题。(4分)
这是ruì( )智的微笑.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yùn( )涵有哲理的忧伤.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fǔ( )者。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以嘲笑对付权贵,以怜mǐn( )安抚百姓。
根据拼音把括号里应该填写的字,依次用楷体工整地书写在下面的方格内。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亵渎(xiè dú)绚(xuàn)丽 提(tí)防 尴尬(ɡài)
B.忐忑(tǎn tè)埋(mái)怨 栈(zhàn)桥 炽热(zhì)
C.哽咽(gěng yè)鄙(bì)夷 污秽(huì) 处(chù)理
D.佝偻(gōu lóu)拮据(jū) 粗犷(ɡuǎnɡ) 魁梧(wú)
3.下列词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断章取意 翻来覆去 墨守成规 脑羞成怒
B.出奇制胜 世外桃园 不可名状 冥思暇想
C.旁证博引 别出心裁 登锋造极 谈笑风生
D.声名狼藉 心无旁骛 貌合神离 安详和蔼
4.选出下列句中词语结合语境理解有误的一项( )
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早出来的。(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就会快乐。)
C.……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廓然无累:宽广而不受疲乏之苦。)
D.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过问其事。)
5.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语文实践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的不二法门。
B.其中有一批被贫苦的村民扣留了,他怒不可遏。
C.大家都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切不可袖手旁观。
D.走在上学的路上,我经常萍水相逢一些老朋友。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要引导青少年用美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美的心灵去感受世界。
B.今天下午,我们聆听了李老师“考前心理调试”的报告和讲座。
C.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
D.请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和密码,以免不丢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7.画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书桌上的那个景泰蓝花瓶,色彩艳丽,小巧精致,______了他们的一段友情。
② 虽然全国各地积极开展了防治禽流感的工作,但谈“鸡”色变的恐慌还是______了许多地方。
③ “上学难”问题是人大代表最______的问题之一,我国将在五年内对农村教育投入2000多亿元,使农村学生能够享受免费的义务教育。
A.鉴证 波及 关注 B.见证 波及 关注
C.见证 涉及 关心 D.鉴证 涉及 关心
8.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是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之前给蜀汉后主刘禅的奏表。宋代陆游曾评价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B.《唐睢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魏策》。《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不辱使命意思是完成了出使的任务。
C.《大学》《春秋》《论语》《中庸》编在一起称为“四书”。从明代开始,规定为封建社会科举取士的初级必读书。
D、范仲淹的《渔家傲 秋思》一词中表达了边塞将士决心防御敌人、保家为国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了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9.下面对名著中的人物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齿白唇红双眼俊,两眉入鬓常清,细腰宽膀似猿形。能骑乖劣马,爱放海东青。百步穿杨神臂健,弓开秋月分明,雕翎箭发迸寒星。人称小李广。 ——花荣
B.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把红缨……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 ——杨志
C.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鲁智深
D.面如傅粉三分白,唇若涂朱一表才。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战裙巧绣盘龙凤,形比哪吒更富胎。双手绰枪威凛冽,祥光护体出门来。——红孩儿
10.读下面一则轶事,诗人的回答表现了什么?正确的一项是( )
一位著名的诗人在只容一个人通过的小路上,与一个怀有敌意的批评家相遇。那个批评家蛮横地说:“我从不给疯子让路!”诗人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
A.表现了诗人宽宏大量 B、表现了诗人高雅风度
C.表现了诗人反击艺术 D、表现了诗人自命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