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150个字。
《台阶》
李歌
设计理念:本文篇幅较长又是自读课文,立意和写法均有可探讨之处,向课外拓展可供设计的点也较多,在一堂课中想面面俱到,很难做到。因此,本堂课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大胆取舍教材,积极向课外延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及写作思维能力显得尤为必要。
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要求基本课特点,制定如下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复述法、讨论法、导引法。 
3、情感与价值目标:反思狭隘的地方文化对人性的束缚 
教学重难点:学习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组材,以小见大的写法。 
教法、学法: 
1、自主、合作、探究。 
2、学生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提起李森祥的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可是对于他创作的剧本《天下粮仓》和改编的电视剧本〈卧薪尝胆〉大家就不陌生了。 
 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二、       整体把握  
1.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 
台阶。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围绕台阶,作者精选了哪些有关的生活片段? 
旧台阶、造台阶、新台阶。 
3.学生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以加深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三、       精读研讨 
思考:父亲辛苦半生,代价沉重,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造起了九级高的台阶,但究竟值不值的呢? 
1.认真品读课文,得出自己的答案。 
2.答案相同的同学分组作进一步的讨论。 
3.在全班进行交流研讨。 
可能的见解: 
支持值得的同学的意见: 
1.台阶表明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因为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才造成了高台阶的房子。 
2.亲到凼里洗脚,说明了父亲的勤俭节约。表明了父亲是一个具备中国传统美德的农民。 
3.台阶是一个了不起的壮举。因为父亲准备漫长,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表现了父亲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艰苦创业的精神。 
认为不值得的同学的意见: 
1.            父亲终年辛劳,损害了自己的健康。老屋台阶的三块青石板是父亲从山上扛来的,而造新屋时,父亲托青石板却闪了腰。 
2.            父亲自卑惯了,并不习惯于新台阶:旧台阶伴随我成长,给全家带来了自在欢乐,新台阶父亲磕烟灰不适,挑水不便,生活失去了便利。其次,建造新台阶的时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父亲不知道应该坐在哪儿,跟人打招呼也不自在。新台阶在心理上也给父亲带来了压抑。 
3.            新台阶造成了父亲与邻里之间的隔阂,“也不愿找别人聊聊,也很少跨出我们家的台阶。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教师点拨: 
同学们认真研读了课文,对文本有了较深入地理解。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台阶》其实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我们再来细读课文,找寻一下文中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的语段:
 可能的回答: 
1.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2.“黄泥、石灰加豆浆的和泥方法”; 
3.“母亲治父亲闪腰的土方”; 
4. “谁家的台阶高,谁家的地位就高”…… 
问:透过文章所描绘的文化背景我们再来反思一下父亲造台阶的根源? 
学生探究后,明确:父亲深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地方文化左右着他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这种地方文化已经活化为他特有的地方心理文化,父亲就是这种地方文化的活标本和忠实实践者。
    小说中的父亲由于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使他“地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少言寡语,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谦卑的心理文化。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