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120个字。
采莲曲》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 赏析诗歌的内容美──严谨的章节所描写的诗意劳动。
2. 赏析诗歌的形式美──整齐的格律和「双声」「叠韵」的运用。
3. 体味姑娘采莲劳动的优美意境和愉悦心情。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并展开丰富、合理的联想,体味姑娘采莲劳动的优美意境和愉悦心情。
学习难点:
对诗歌有一定独立的鉴赏能力。
学习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唐代诗人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有一句关于“莲花”的名句是什么?——“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莲花是江南一带夏季很常见的花,古代的文人墨客十分欣赏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曾为它写了不少吟诵的诗句,采莲曲最早见于汉乐府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现代诗人朱湘创作的诗歌《采莲曲》,就是一首充满了诗情画意的诗歌。
播放录像。
二学习《采莲曲》。先播放古筝---出水莲
1.请同学朗读诗歌,其他人积极评议、参与,熟悉诗歌内容。
要求学生把每一段的某些内容组合起来,把握全诗的结构线索、形象线索、情感线索,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
寥寥数笔一个鲜明的艺术形象就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一位美丽的农村少女划着一叶扁舟在溪水中愉快地采莲,“桨声应答着歌声”,她时时思念着心上的人儿,“羞涩呀水底深藏”,“耳鬓边晕着微红”,“虚空里袅着歌音”,千言万语,万般情意都统统溶于采莲之中。
这首写于一九二五年十月二十四的作品,细腻地描绘江南农家少女采莲时的欢快劳动和初恋时的甜蜜情思。全诗里有“溪间采莲图”、“溪头采藕图”和“溪中采蓬图”。
2.诗意交流会。
具体谈谈诗歌使你产生的联想和感想。
3.分析作品:这首诗写的是是采莲,还是爱恋?
诗人朱湘把采莲和爱恋揉和在一起来加以描写,通过采莲来表现初恋时的“羞涩”和“微红”的心理变化以及甜蜜的情意;反过来又以初恋时的甜蜜来映照采莲的愉快,两者互为衬托,相得益彰。更令人欣喜的是诗人把农家姑娘的初恋写得那样含蓄自然,而又含情脉脉,充分地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找出诗中的句子通过朗读来表现。
三认识作者──朱湘。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中国现代诗人,一生致力探索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提倡诗歌的“形式美”。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1926年与人合办《晨报诗镌》。1929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朱湘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离开安大后,南北奔走求教职未果,心灰意冷,1933年12月自沉于南京采石矶。
滔滔的江水虽然吞没了诗人年轻的生命,但是却无法泯灭他那用心血灌溉出来的诗篇,正如他的挚友罗念生先生所指出的那样:“不死也死了,是诗人的体魄;死了也不死,是诗人的诗。”一生把写诗作为生命的朱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