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有6个文字素材,约2200字。
文化热点素材聚焦与解读
[导语]
高考作文发展等级中有“材料新鲜”一项,所说的“材料新鲜”,就是采用时下发生的事件作为写作的素材,而摒弃那些已经过时的、陈旧的、被大家用滥了的材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素材的运用也应如此。
1 中医废存论
2006年10月,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教授张功耀发起取消中医的签名活动,建议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回归民间,使西医成为国家唯一的主流医学。西医=科学医学,按照西医的科学规范,中医理论有许多不符合之处。著名学术打假人方舟子更是大加批判中医。
[解读]我们曾经为韩国人抢走我们的端午节愤恨不已,但是,我们却从来没有反省过为什么韩国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抢走。对中医的争执也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的许多好的东西,并没有好好珍惜,而是随手抛洒,弃若尘埃。如果没有出口转内销的命运,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我们所抛弃的传统的价值。这次,我们该清醒了。
2 梨花体诗歌
2006年9月份开始,一种超强“口水化”风格的诗体在网上悄然流行,也让赵丽华的名字迅速走红。“国家级女诗人”赵丽华的梨花体诗歌在网上遭疯狂戏仿,“毫无疑问/我做的××/是全天下/最××的”成了绝对的经典句型。网民们集体做恍然大悟状:“我明白诗歌就分段而已/……原来我也能写诗!”而曾担任全国文学最高奖“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委等身份,让赵丽华遭到了更多的嘲讽。9月15日,赵丽华开博从恶搞、我的诗歌、个人的好诗标准等几方面,回应网友嘲笑仿写,认为如果除去对个人尊严和声誉损害外,这是中国现代诗歌走向大众视野的契机。不过,关于这种诗体的争论先后在网络、诗坛、评论界、娱乐等多个圈子发起。
[解读]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这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诗歌,里面透露的是浅薄与浮躁。我们考察诗歌的发展脉络就会注意到,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淡化了形而上的神话化意义探索之后,回到了日常生活叙述的状态。叙述成了诗歌写作的基本语感,词语恢复了它的及物性,日常生活经验的记录替代了高远的想象力,诗言志的功能弱化。同时,多元化的生活方式的盲从和精神引领的缺失,让人在享受丰厚物质生活的快意时却失去了对生活的信仰与价值追求。
3 易中天现象
2006年,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聘请易中天讲“三国”,易中天立刻红透大江南北,出现了许多的追捧者和崇拜者,也出现了许多的PK者,贬低者。高举他的人称他为“大众学术的代表”,贬低者称他为“学术超男”“文化超男”。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解读]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已经提到了相当高的位置。但是该如何保护,却是一个难题。易中天的讲述就是一个响亮的回答,不弃本,加新意。我们传统的对文化的认同大多是希望带有一种无限的崇敬甚至到了盲从的地步,只让少数人掌握话语权,大众在顶礼膜拜的同时却是一片茫然。传统文化不应是木乃伊,而是应该让大众了解和知晓并在这基础上产生认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mutualitydow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