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60字。
《故都的秋》教案
淮北市试验高级中学 木头
教学目的
1.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2.引导学生掌握鉴赏散文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审美能力和自学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品味语言体会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故都秋景特点的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辅助工具
多媒体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感情深挚,情味绵长,文辞优美。由于文章的写作年
代距今天较为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蕴情味有些困难,所以应当适当介绍作者和背
景;阅读时,要求学生认真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根据抒情特点,提示学生
诵读时宜慢不宜快。授课时,师生共同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最后小结出本文的鉴赏方法。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听音乐,看有关秋的图片。目的:调适心情;将常见秋的美景,与文中意境对比体会。
二、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天是妩媚的,她常给人以艳丽动人的美,所以,纵然是客居他乡、彻夜难眠,在《临安春雨初霁》中,陆游还会给我们留下“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名句;而夏天常常是热情的,她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漫步“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康桥,在《再别康桥》中,徐志摩先生要慢吟轻咏:“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那么,秋天呢?请同学们援引古人的相关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交流并表达交流结果。投影相关诗句。
老师小结:
面对壮丽河山,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美学家说: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品味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
三、作者及背景介绍(摘要介绍)
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茫夜》《迷羊》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