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500字。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江蓝雨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把握文章的思想情感脉络,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
3、识记记人,叙事的双重性理解文中阐发的“胸有成竹”心手相应。
二、教学重、难点:
“散而不乱,气脉中贯”两方面的创作思想及文与可的个性。
文言知识的整理
三、课时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我想同学们一定都听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那你们知道它的出处是什么,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一篇散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二、作家、作品简介:
苏轼(1037—101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出身于一个文化修善的家庭,父亲苏询早有文名,母亲能教他读《汉书》家许的教育,前辈的熏陶,以及他自己的刻苦学习,青年时期的苏轼就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等所称颂。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文,《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儒家和佛老思想在他世界观的各方面往往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他少年就爱好《庄子》的文章,后又喜和僧人来往,在生活上他认为“游于物之外”则“无所往而不乐”,要求以安然的态度应物,“听其所为”而“莫与之争”更多地表现了佛道二家起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洒脱态度。然而他从儒家出发的比较现实的生活态度,又使他对佛家以懒散和老庄的放逸有怕警惕,因此他一生在政治上屡受挫折,但在文艺创作上始终孜孜不倦,没有走向消极颓废。
元丰二年(1079)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果书柬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文与可生前曾以这样的竹子为题材,作画赠与苏轼,本文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的深挚友谊及暑物思人的悲痛,写得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三、初步感知,把握主旨
1、 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明确:文体,杂文;
2、概括每自然段的大意
明确:第一段阐述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艺术实践中的体会。
第二段叙述作者和文与可交结中的趣事。
第三段说明写作此文的缘由。
3、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思想的?
明确:文章的主旨主要是叙述两人的深挚友谊以及睹物思人的悲痛;文章不仅仅通过日常趣事来表现两人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而且又借用典故表达两人的深厚情谊,从而写出了对文与可的思念和缅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