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10字。
《沁园春·长沙》教案 高勇
【学习目标】
1.明确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感受毛泽东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并提炼文章的主旨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这首词中描绘的意象。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在探究和诵读中理解景、情、志的关系,领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难点】
1.从意象的角度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
2.深刻领会“谁主沉浮”及“浪遏飞舟”的含义。
【教学方法】
1.语言品读法:诵读──美读──成诵。
2.点拨法:抓住关键词语,点拨理清词作脉络,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的确如此,我们从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中已经感受到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和磅礴气势。这堂课我们学习他在一九二五年“沁园春”作词牌的另一首词“长沙”。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参与建构:假如你是老师,你觉得学习一首诗歌主要让大家学习什么?
(尊重学生的认知,板)
二、整体感知、指导朗读:
1、 听范读,初步领会词的内容和意境。
2、 听完范读后,请学生用一个词谈谈自己对词作内容的整体感受(豪迈等)。
3、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词。
◆体验分享:“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齐读,老师指正不足之处。
正音:百舸(gě) 怅(chàng)寥廓(liáo kuò)
峥嵘(zhēng róng)方遒(qiú) 浪遏(è)
问题:这首词上下阕各侧重写了什么?(学生回答)
上阕——湘江秋景 (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并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
三、探究欣赏:
①上阕写了哪些景物?(即哪些意象)景物的特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些角度用了怎样的诗句来概括了景物的特点?把你认为用得好的词语找出来,互相讨论一下,说说好在哪里(如“透”“争”“击”“翔”)?
②面对景色,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思考呢?(结合时代背景来分析)
③下阕是怎样回答“谁主沉浮”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呢?
◆合作探究 (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可做总结)
探究1、在描写景物上,你认为那些词表现力强?
提示:“看”字领起了七句。描写的景物有山、林、江、舸、鹰、鱼。它们的特点分别是:
山──红,林──染,江──碧,舸──争,鹰──击,鱼──翔。用得好的词语有:“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