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960个字。中考前从内容、主题、名句赏析、写作手法及常见练习题等角度精心整理,全面实用,将中考诗词考点一网打尽。
苏教版语文第二册古诗词内容复习提要
         柯常武
1.《蝉》      虞世南(第二册P137)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1.  主题思想:
这首托物寓意的咏蝉诗,写蝉饮露水,在树上高叫,所以声音传得远。告诉人们: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2.  课文解析:
首句“垂缕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是运用比兴的手法,暗示自己的显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质。蝉的头部有两根触须,形状似官员系在颈下的帽带;古人认为蝉栖身高树,只喝清洁的露水,因而用“饮清露”象征人的品格高尚。
次句“流淌出疏桐”写蝉鸣声。为什么说连续不断的蝉鸣声是从枝叶稀疏的梧桐中传出来的呢?这是因为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种高贵而灵异的树,传说鸾风一类的鸟非梧桐不栖。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从上两句引发出来的议论。“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陋,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说:“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3.名句赏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因为蝉处的位置高,所以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居高”的“高”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二是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以之比人,不光是地位高,品格也高。如若品格不高,甚至非常丑陋,即使地位再高也不会受人尊重。只有地位高而品格也高,他发出的声音影响才大,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自能声名远播。

2.《孤雁》       杜甫(第二册P138)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野鸦无意绪,鸣躁自纷纷。
1.  背景主题:
“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天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处境艰难,心中充满失意之感和哀伤之情。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乱离飘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2.课文解析 :
一般咏物诗并不道破所咏之物,但杜甫此诗开篇即唤出“孤雁”,说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地飞着、叫着,思念着、追赶着它的同伴,这是多么执着的精神啊!次联又以“谁怜”二字没问:昔日的同伴都在云端里飞得很远了,谁会同情我这个形单影只的失群孤雁呢?三联紧承上联,写孤雁边追边望,望尽于际,似乎又望见同伴的身影;追 飞不及,心中哀伤不巳,好像又听到了同伴的呼叫声。尾联以野鸦反衬孤雁,表达了诗人的爱憎之情。孤雁念群之情是那样浓烈,心中是那样悲痛,追求是那样的迫切,但一群野鸦全然不懂,纷纷然鸣躁不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