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1160字。鉴赏诗歌的程序诗歌鉴赏学案 整理:孙浩亮
一、弄清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
诗歌作为典范的文学作品,她是要反映社会政治生活的。如果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则是直接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如果是浪漫主义的作品,则是间接反映社会政治生活。各个不同的时代,其诗歌一般具有各自侧重的题材和思想内容。例如南朝的言情诗、北朝的尚武诗、盛唐的边塞诗、中唐白居易等人揭露社会黑暗的诗、晚唐的悯农诗、南宋的爱国诗,等等。在一般情况下,我们阅读古诗时,如果没有弄清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就很难把握作品的艺术形象和所表达的主题。不过我们在欣赏古诗时也不能从定义出发,还要根据具体作品对其艺术形象、思想内容和主题作具体分析,千万不能按图索骥,乱贴标签。
当然也有部分诗歌,我们在欣赏时不一定要联系时代背景,如大部分寄情山水田园的诗歌,大部分表达送别与思念之情的诗歌,以及反映闲适生活的诗歌(如宋代赵师秀的《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半夜,闲敲棋子落灯花")无须联系时代背景,我们就能发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
二.了解作家的思想、经历和风格
在欣赏诗歌时,一般要事先了解作家的思想、生活经历、创作风格等等。我们知道"言为心声"、"诗言志",作家的思想往往通过作品流露出来。例如孟浩然积极用世、希望出仕的思想通过((临洞庭湖赠张承相》 表露出来。作家的思想和经历往往又是密不可分的。例如李白本想积极用世,却又鄙弃世俗、蔑视权贵,在政治仕途受挫后抑郁不平而又感到茫然,有时又因之流露出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了解了他的这些思想和经历后,我们才能准确地解读他的《 行路难》 、《 梦游天姥吟留别》 、《 将进酒》 等作品的思想内涵。又如李清照的作品南渡前后判若两样的风格与思想,就和她在这前后的经历和遭遇直接有关。
一般地说,诗人有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深沉,李贺的险怪,苏辛的豪放,姜柳的婉约。我们分析有关作家的作品时,一定要考虑其主体风格。当然同一作家也有多样的风格。例如豪放派作家苏轼也有如诉如泣的《 江城子· 十年生死》 ,也有借咏杨花来抒发幽怨缠绵的离情别绪这样低回婉约的《 水龙吟 ·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 。又如南宋"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诗人陆游,他也有 《 钗头凤 · 红酥手 》 和 《 沈园 》 这样儿女情长的传世名作( 《 钗头凤 · 红酥手 》 被改编成电影 《 风流千古 》 风行一时)。我之所以举以上这些例子,就是想说明我们在分析某位作家的作品风格时,不要胶柱鼓瑟。
三.读懂作品的字面内容
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虽不要求字字讲得清楚,但必须要读懂句子和关键的词语。诗与文不同,她的语言要精练得多,该补充的要补充出来。例如柳宗元的 《 江雪 》 中的"独钓寒江雪",就不能从字面理解为"钓"的是"雪",而是在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江上,独自一人垂钓。要想读懂作品,还要把作品中有关的用词特点、句式特点、用典、修辞手法等弄明白。有些人在读古诗时不看题目,而题目往往能揭示其思想内容,如王勃的 《 送元二使安西 》 、岑参的 《 逢入京使 》 、李白的 《 行路难 》《 哭晁卿衡 》 、杜甫的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 《 登高 》 、白居易的 《 卖炭翁 》《 长恨歌 》 等等。有些诗词的正文前面还有"序",而"序"往往起交代背景、作品产生过程、定下感情基调的作用,如东汉末年的乐府民歌 《 孔雀东南飞 》 、白居易的 《 琵琶行 》 、苏轼的 《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姜夔的 《 扬州慢 》 等作品前面的"序"就起了这些作用。
要想读懂作品的字面内容,还必须掌握古诗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方法、史地知识、名物知识等。例如李白 《 乌栖曲 》 :
姑苏台上乌栖时,吴王宫里醉西施。 吴歌楚舞欢未毕,青山欲衔半边日。
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素月坠江波。 东方渐皓奈晓何!
从标题看,这是一首旧题乐府诗,共七句。诗中的"姑苏"即指今江苏的苏州,"吴歌楚舞"不能理解为吴地的歌、楚地的舞,它是互文,即指吴楚一带的歌舞;"银箭金壶漏水多"指时光不停地流逝着,"箭"、"壶"、"漏"都是古代的记时仪器,代指时光、光阴。如果不具备这些知识,就读不懂这首诗的字面意义。又例如杜甫的 《 秋兴 》 :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里的"玉露"、"枫树林"、"丛菊"均暗示节令已属深秋。"丛菊两开"暗指已过两年的光阴。尾联的"刀尺""砧"涉及古代家人给在外的游子缝制寒衣的习俗,诗人们常以此来表达思念之情,这里深化了上句的"故园心",表达了在外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与乡愁。上面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读懂古诗所必备的基本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