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60字。周初“三监之乱”周公旦难辞其咎
江苏溧阳 周丹华
三千余年来,一提起周初“三监之乱”,人们无不指责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无情无义,对周公旦则有口皆碑。周公也因此成为仁、义、礼、智、信的楷模,传颂千古。探究“三监之乱”之根源,周公旦实则难辞其处。
先看“三监之乱”的起因。《史记·周本纪》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与武庚作乱叛周。”《史记·鲁周公世家》亦曰:“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尚书·金縢》亦云:“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第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我国权威史书《尚书》《史记》的三则记述把“三监之乱”的原因说得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将不利于成王,”故“流言于国”而“与武庚作乱叛周。”
那么“周公乃摄行政当国”也好,“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也好,有没有让“管叔、蔡叔群弟疑周公”的地方呢?也就是说“其群弟”该不该“疑”呢?这就要从周公“摄行政当国”的原因、周公“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后的作为与在王权内部产生的社会影响等方逐一阐述。
周公旦“摄政当国”的原因有二:一是“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诸侯畔周”(《史记·周本纪》);二是“成王少”(《史记·周本纪》)。因防“诸侯畔周”周公旦不摄政当国,王也可以下命征伐,所以第二点是周公“摄政当国”的最根本的原因。弄清这一根本问题,第一个问题也就无需赘言了。
成王继位时的年令,《尚书·金縢》称“孺子”,《史记·周本纪》谓:“少”,《史记·鲁周公世家》曰:“少,在襁褓之中”,《史记·燕召公世家》曰“幼”。称呼不一,但都是强调继位时年纪幼小。“孺子”《辞源》解释为“儿童的通称。”其举例引《史记·留侯世家》:“汉张良曾步游下邳圮上,有一老父故意墮履圮下,要张良下取履,良强忍为老父拾取而履之。老父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孺子可教”一事发生在张良得力士袖百斤铁锤击秦始皇不中而逃匿之后,可见此时的张良应是年轻力壮,不然数百斤铁锤何以胜任?可知“孺子”只是与说话人相比而年纪轻,并非实指多少岁。同样,“少”也不具体指几岁,只是说年龄不很大,可包括六七岁到十六七岁的年龄段,甚至更大。杜甫诗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杜甫离家时已有妻儿,年龄会小吗?“襁褓”所指年龄较准确,应在三岁以下,三岁以上则称“幼”了,“育婴院”“幼儿园”对两辞的概念区分最准。对成王“在襁褓之中”这一说法朱熹批驳甚力。史述周公救乱,作《鸱鸮》诗给成王陈己意。朱熹质问说:“问《鸱鸮》诗,其辞艰芷深奥,不知当时成王如何便即理会得”。连朱熹这样大儒都感到“艰芷深奥”,一个几岁的幼儿如何“理会得”呢?
周成王继位时的年龄到底是多大呢?还是让史实说话为妥。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史记·周本纪》:“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反政于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周公旦摄政“七年返政于成王”时,“成王壮”。《礼记》曰周时“三十曰壮”,所以《古本竹书纪年》说武王卒年54岁,成王是武王长子,且其同母弟尚有数人,故应在二、三十岁。《荀子》一书根据《周礼》“二十曰弱、冠”和《史记》“七年返政于成王”断定成王继位时应是十几岁。
再从成王父武王的年龄看。《礼记·文王世子》曰:“文王谓武王”曰:‘女何梦矣?’武王对曰:‘梦帝与我九龄。’文王曰:‘女以为何也?’武王对曰:‘西方有九国焉,君王其终抚诸。’文王曰:‘非也。古者谓年龄,齿亦令也。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文王九十七乃终。武王九十三终。”《史记·周本纪》曰:“西伯盖即位五十年。”《尚书·无逸》:“周公曰:‘文王受命惟中身(中年),厥享国五十年”。史料证明文王确实活了九十多岁。按《礼记》“三十曰壮,有室”的说法,作为继承人的文王三十岁结婚生子,在其正妃十个儿子中排行老二的姬发也该有六十来岁了。所以《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克商后对周公旦说:“自发未生于今天十年。”《度邑》云“发之未生,至于今六十年。”
《史记·周本纪》载:“西伯(文王),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十”应是“七”,因形近而混。由上文叙文王“称王断虞芮之讼”之事后连用六个“明年”,下文接叙“九年”可知。)“武王即位,……九年,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居二年,……十一年十二月戊午,师毕渡盟津,诸侯成会。”武王克殷,后二年,武王病……后而崩,太子诵代立,是为成王。”《尚书·序》云:“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尚书·金縢》云:“既克商二年,王有疾,不豫。”《史记·封禅书》亦云:“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总之,武王年长享国之日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