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2100字。
《漫话清高》教学参考(ht88111编辑)
教学目标:
1、明确古人对“清高”意义的理解与评价“清高”的标准。
2、理解作者与古人所认同的“清高模式”的不同。
3、引导学生客观看待“清高”,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培养良好的人格。
教学重点:1、理解“清高”内涵的发展变化。2、结合文章和现实,丰富学生的人生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二、梳理文本
1、阅读课文1—7段,说说古人眼中哪些人物是清高的或非清高的?为什么?
2、作者对这些人物分别持什么态度?
四、探究延展
请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联系现实,谈谈作者认为当代应该怎样保持“清高”。
五、教师赠言
赠言:如何在机遇和诱惑面前保持一份清醒和尊严?
如何在失败和成功面前保持一份冷静和从容?
人生药方:保持一点“清高”
板书设计:
古人
清高:恬退 不富贵 清白正直 孤高
↑异议
当今
清高:批判性地继承古人的清高
一、解题、作者介绍 查阅《现汉》释“清高”
二、整体感知与重点分析
1、“清高”内涵?
2、文中举了古代哪些例子来说明其内涵?
3、这些人中,哪些是真正的清高,哪些不是?作者心目中认同哪一类型的清高?
4、小结:怎样的人才算清高?(清高的评价标准?)
5、这种标准是严格的吗?
李白(严格)-----孟浩然(模糊)
6、文章花大量篇幅“谈古”,用意何在?-------论今!
7、古今对“清高”的情感倾向?(褒,贬?)
8、在作者看来,清高在当代有存在的价值么?(在当代有没有保持清高的必要?)
三、小结
内涵-----谈古----论今
举例丰富;引用诗文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叙议结合
[个性教案]
一 阅读文章集体完成三个问题
1、 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清高?
2、 李白为什么不被称为清高?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清高还有必要吗?
二 回答问题
问题1中国历史上,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清高?
首先我们要明确清高的含义。清,意即清白正直;高,就是孤高。所以,清高的名声在先落到遗世寂居的隐士身上。
其次,我们要明确,清高与富贵无缘。如陶渊明,任彭泽令“不为无斗米折腰”,为彰显个性而辞官归隐,以“力耕”谋“衣食”,是纯正的清高。
最后,有才艺本来“学而优则仕”,但是这类人竟然不做官,这类人才可成就真正的清高。
问题2李白为什么不被称为清高?
有才艺本可做官但清高之人不做这才证明他们的清高。而李白只做到一段宫廷诗人,就敢公然声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况且李白本人又很希望成为清高之人,但是世人并不认可。再有,李白有时用世之心过于迫切,其人又过于自负,比较缺乏恬退隐忍的风度;而且他有了做官的可能便得意忘形——“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他没了官可做则又傲然的声称——“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共杯酒”。这中内心深处强烈的以官为荣的心理,就很难和“清高”二字相连在一起了。
问题3市场经济条件下,清高还有必要吗?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点思考。
1、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传统价值观念发生变化,而“清高”的价值趋向不仅未见疲软,反而有愈发坚挺之势。
2、 在市场经济中,有的人并不能发财致富,那么,保留一点清高的气度,也不失为一种精神的安慰,至少能减轻一点心理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