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140个字。
30《诗四首》教案
Bethshi
第一课时 由《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看陶渊明之隐逸
教学目的:1、背诵《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通过朗读与背诵感受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2、了解诗歌写作的背景,整体感知诗意,通过对景物描写的分析,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诗人从中体现出来的情趣美。
          3、结合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渊明的“任真”本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
教学重难点:对文中“但使愿无为”的“愿”,即陶渊明本性的理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以背诵《桃花源记》开始,提问: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地方?
——没有压迫,没有剥削, 与世隔绝,人人平等,百姓可以丰衣足食而且景色十分优美的地方。
这样的社会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不存在的,为什么陶渊明还要去虚构这么一个社会?
——因为当时的社会十分的黑暗,动荡不安,人心不安,大家都渴望和平,这一切都源于人们内心的贪念。
从《桃花源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陶渊明认为只有在不分等级,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里,人们才不会贪图虚假的荣誉和过度的享受,也不会借机来争名夺利,于是,田间劳动也就成了陶渊明表达自己的社会理想的方式,今天,我们要透过他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来看看陶渊明如何劳动,看看劳动中的陶渊明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
2、  朗读,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二次,注意读音“荷”(hè)和长(zhǎng)
(2)       注意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       学生齐读。
3、  赏读:
(1)    作者劳动的地点在哪里?劳动的成果如何?
地点:南山(庐山)因作者家在庐山以北的柴桑,故称南山。
时间:春末夏初(夕露,草盛,种豆)
成果:“草盛豆苗稀、理荒秽”说明杂草妨碍了豆苗的生长,也反映出作者是个不称职的农人。
[追问]锄草锄了多长时间?——一整天(晨兴——带月) 
——舒畅,欢愉(赏析“带”字,体现了主动性,说明诗人劳动完了回家的一种愉悦、舒畅)
从“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不以劳动为苦,在归途中夕露沾衣也不用苦恼,因为他完成了归隐田园的目的,全诗体现了“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苏轼)的风格。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