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8450个字。
中考作文结构专项训练
重庆巴川中学  李远成
下篇:实战训练篇
实战训练篇之六——品德修养类
【母题解说】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著称于世。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
传统中国教育,做人第一;言谈话语,诚实第一;与人相处,仁爱第一。热爱祖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惩恶扬善、诚实守信、孝亲尊师、廉洁奉公、团结友爱、律己宽人、谦虚礼貌等,是超越时代的道德内容。
巴金在散文《灯》中说:“人不是靠吃米活着”。意思是作为一个人,仅仅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是不行的,还应有品德修养。台湾女作家三毛说:“人想有益于社会,必须把自己塑造成器,想成器,就必须有那么点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体现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一直是中考作文关注的焦点。
修养包含双重含义,即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品德修养不只是外在表现,更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它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对人(包括自然)的尊重、关心与理解,是发自内心的、对所有人(包括自然)表现的平等态度。道德修养包括三个层面:最低层面可以使我们守住底线伦理,使我们不至做出伤害他人的事。中间层面是怎样以得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表达对他人的关怀。最高层面的修养有更丰富的内容,它体现了对人,对己的大关怀,如自立自强;把对他人的麻烦降到最低,如尊重他人的选择;决不以关怀之名行操纵和干涉之实。
孟子曾讲过一句话:“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他所说的“大者”,是指道德修养和高尚的人格追求。具体说,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以对社会、对民族、对子孙后代做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追求。正因如此,才会有古今仁人志士为民族、国家大义视死如归的崇高的人格追求:屈原虽受谗蒙冤,却不愿随波逐流,亦不愿弃国他去,而是自沉汨罗江,死而无悔;苏武大漠牧羊19年,宁死不屈;诸葛亮鞠躬尽瘁;岳飞精忠报国;以至近代“一二·九”青年投笔从戎,担负起国家兴亡的重任;建国初期海外学者抛弃优越的物质条件,报效祖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童叟无欺、诚实守信、乐善好施,反对为富不仁的商业道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求真理的精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宽厚精神,“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精神,“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抱负,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哺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和志士仁人,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