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90字。
羁旅诗鉴赏 主备人:孙跃 2007-12-13
教学目标1.体会《长安晚秋》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和诗人凄清的情感基调。
2.体会《商山早行》的“目前之景”和“言外之意”和表现的羁旅乡情。
3.探究羁旅题材诗歌的特点。
1.体会诗人融情于景的特点。
2.探究羁旅诗的主要情感和常见表现手法。
诵读、讨论、归纳、探究
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背诵几首表现羁旅之思的诗歌。然后引入——在封建社会里,为了生计,为了前途,为了理想,为了抱负,人们不得不离开家乡,转徙各地。这一去,山长水阔,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敏感的诗人身在他乡,无处不起思乡之情,羁旅之愁。
二.研讨《长安晚秋》
(一)采取多种方式读通全诗。
秋天拂晓时,凄冷清凉的云雾缓缓飘游,汉家宫殿的周围呈现出深秋的景象。残星几点,群雁从塞外飞来,有人倚楼吹着长笛,曲调悠扬婉转。篱边半开的菊花呈现出紫艳之色,静悄悄的,水面的莲花凋零,红叶尽谢。家乡的鲈鱼正美,但自己不能回去,却要像钟仪那样戴着南冠,学着楚囚的样儿羁留他乡。
(二)问题讨论
1、首联中“凄凉”二字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中“凄清”二字既属客观,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2、试分析颔联这两句诗的妙处。
明确:“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雁横塞”取动势,“人倚楼”取静态。景物描写见闻动静的安排,独具匠心。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又为之做了饶有情韵的烘托。它的妙处在于它选景典型、韵味清远的缘故。
3、颈联“紫菊”、“红莲”对表现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明确:紫菊半开,红莲凋谢,正是深秋时令的花事;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使人不禁会生出红颜易老、好景无常的伤感;而篱畔静穆闲雅的紫菊,俨然一派君子之风,令人想起“采菊东篱下”,油然而起归隐之心。
4、尾联是怎样抒写胸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