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00字。
板桥题画三则
郑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画作题跋的一班作用和特点。
2、理解本篇所选的三则题跋所表达的艺术观点。
3、体会三则题跋的写作特色。
二、教学重点
把握三则题跋以画竹为例所阐明的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以及艺术构思和创作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弄清为什么“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导语设计
我们知道很多扇子的扇面题字都是“难得糊涂”,并且提画都是几枝竹子,这都是出自郑板桥之手。的确,郑板桥画竹堪称一绝,并且他的题画更是冠绝当时,甚至被人称为“郑题画”。今天,来学习他的三则题画。
二、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燮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擅长画竹、兰、石。又工书法,用隶体参入行楷。他的诗、书、画,人称“三绝”。生平狂放不羁,多忿世嫉俗的言论及行动,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
三、文本解读
题跋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文体,指的是写在书籍、字画、碑帖等前后的文字。写在画幅上的叫题画。题画或文或诗,一般比较简短。从内容上看,有的叙写作画缘由,有的点拨墨情画意,有的借题寄意写志,涉笔相当宽泛自由;然均追求画面与题词相互补充之用和相映成趣之妙。
题画三则所写的对象都是郑板桥喜爱的竹子。其中有丰姿绰约的四季竹子,又有烟光日影之中的眼中之竹,还有清晰审美意象的胸中之竹。传神之笔中有丰富多彩的生活。
1、请同学们朗读、翻译第一则
第一则从审美经验落笔,生发出以造化为师的道理。
分三层:第一层写养竹、爱竹。第二层写潜心观察,重在观察的独特方法,而目的则在于取得“天然图画”。第三层点明师法天然的题旨。
第一则的主旨是“师造化”。造化者,天地、自然也。师造化,就是说艺术创作要以天地、自然为师,以天地、自然的风姿、特性、生机为本。作者为能得到“天然图画”而自喜,就是他崇尚“师造化”创作精神的体现。要做到师造化,就必须用心观察客观事物,潜心体验客观事物的天然生机,这是艺术创作的必由之路。作者亲自种竹,喜欢在竹林中置榻乘凉,不惜改装围屏以取得纸窗竹影,并时时留心粉墙、日光、月影之中的竹姿,这都是用心观察、潜心体验的表现。“师造化”体现了艺术创作肇于自然、源于生活的基本原则,故而历代画家多所崇尚。但不可将“师造化”理解为单纯地模仿自然。造化者,创造化育也。自然本身就是天地自造、阴阳化育的生机勃勃的体现,何况艺术创作还须再加上作者的主观再造和人情化育呢!作者热心于种竹、爱竹,实际上是一个长期体验竹性、竹情的过程,他所取法的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的竹姿,也已经不是竹子的原态,所以应当说,郑板桥的“师造化”,是一种得天地之真、传自然之神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
2、请同学们朗读、翻译第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