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10字。
五人墓碑记
【教学目的】
1.学习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以及对比论述的方法。
2.了解本文跌宕多姿而又组织严密的特点。
3.认识五位义士“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斗争精神,理解作者关于生死价值的阐述。
【教学重点】
1.夹叙夹议,运用对比方式进行议论,同时兼用抒情的写法。
2、本文叙述和议论之间的转承结合。
【教学难点】
本文思想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都有哪些?
【课型类别】讲读课
【教学方法】
探讨,质疑
【教学用具】录音机
【教学用时】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国历史上很多“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的志士仁人,他们舍生取义,前仆后继,或藐视权贵,或为国为民,不务虚名,不图私利。他们都“生得伟大,死得光荣”
(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君、袁崇焕-凌迟)引出看客
袁崇焕的行刑场面极为惨烈,明末散文家张岱的《石匮书后集》有详细记载:
“割肉一块,京师百姓从刽子手争取生啖之。刽子乱扑,百姓以钱争买其肉,顷刻立尽。开腔出其肠胃,百姓群起抢之,得其一节者,和烧酒生啮,血流齿颊间,犹唾地骂不已。拾得其骨者,以刀斧碎磔之,骨肉俱尽……”据史料载,在行刑过程中,袁崇焕长叹不已,虽然皮骨已尽,但“心肺之间,叫声不绝,半日而止”。
看得我心如刀绞。更看得我浑身冷气。
袁之忠,袁之惨,先搁在一边。我想到的是这些民众之愚顽,之兽性。那些一哄而上争噬其肉者,哪个不是自称爱国?
鲁迅也以“看客”“奴性”批判民众之愚顽。如:“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药》)
而今天学习的《五人墓碑记》却如一块丰碑立在我们的心坎。
二、解题
“五人墓”是五个人的合葬墓,这三个字应该看做一个专有名词,不能拆开来读,如同“二王庙”“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一样。“五人墓/碑记”
l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
l 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
三、作者简述
张溥( 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现在江苏省太仓县)人。晚明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张溥自幼勤学,所读书必手抄六七遍,因此他命名自己的书房为“七录斋”。溥青年时候正是魏忠贤阉党专政,东林党人受到残酷镇压的时代。他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以继承东林为己任,结纳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土大夫知识分子,重视发现和推举有操守的学者,组织了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
在文学上,针对当时土大夫空疏不学的弊病,他提出“兴复古学”的主张,同时强调“居今之世”,必须“为今之言”,“各为有用”。著有《七录斋集》等。
四、背景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明嘉宗朱由校即位,魏忠贤受命为司礼秉笔太监,执掌要职;后来他又兼掌特务机关东厂,加紧镇压人民和官员中的反对派,实行阉党专政。熹宗初年,东林党人在朝任职的人还较多,他们一再上疏熹宗,反对魏忠贤,反对横征暴敛,反对专制统治,要求任用贤能,关心民生,允许知识分子公开讲学,议论朝政。这些主张是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的,但是由于熹宗的包庇,东林党人的斗争都遭到失败。在朝的东林党主要人物,有的被革职、贬谪,有的被逮捕酷刑致死。
江南广大人民深受阉党之害,同情并支持东林党人。因此,当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时,一场广大人民群众反抗阉党的暴动就爆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