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530字。高中语文新课程与
《外国小说欣赏》《语言文字应用》教学      (2008-1-9,缙云)
壹  高中语文新课程
教育部于2001年启动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2004年开始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经过几年来的努力,新课程在全国逐渐实施,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新气象,取得令人注目的成绩:素质教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一批富于时代气息的中小学教材面世,教师的业务素质普遍得到了提高,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了改善,各地都涌现出了一些先进典型,积累了课改经验。但是,勿庸讳言,新课程毕竟还处于实验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当前,尤其需要对新课程进行客观冷静的反思,总结经验,找准问题,“是其是而非其非”,才能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1.回顾 1999       
修订现行的课程方案、教学大纲(过渡课程)。2000       
试用修订版(义务教育)和试验修订版(高中)教材开始使用。 2001       
义务教育新课程(课程标准、教材)在全国38个实验区开始实验。2002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全国各省(市、区),占起始年级的15%。 2003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40%~50%。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各科课程标准公布。2004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90%。
普通高中新课程在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开始实验。 2005       
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区扩大到100%。
   江苏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 2006
福建、浙江、安徽、天津、辽宁进入高中新课程。 2007
湖南、陕西、北京、吉林、黑龙江进入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 2008
江西、湖北、河南、山西、新疆进入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高考(山东、广东、海南、宁夏、江苏)
     2010年,原则上全国普通高中起始年级全部进入新课程 2.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新课程也确实遇到一些挑战。这些挑战,既有理论层面上的,也有实践上的,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冷静应对。
(1)理论上的分歧
2004年7月,《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发表王策三教授的文章《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钟启泉教授发表《发霉的奶酪》进行反驳,引起更多人的驳斥和批判。
在2005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姜伯驹院士有一份关于新课标的提案,引起热烈的反响(《光明日报》2005-3-16“教育周刊”)。
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中国教育报》2006年8月26日)  
2006年初,在温家宝总理主持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      减少教科书的种类      提高教科书的质量      降低教科书的成本      防止利用教科书非法牟利     为此,教育部提出“建设主流教材”,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出台减少教材利润的宏观调控措施。
查有良《新课程需要“软着陆》(载于2006年第12月29日《传播学论坛》)
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我国课程是采用“一纲一本”,其优点是成本很低,效率很高,质量较好,错误较少。当然,在计划经济体系下的“一纲一本”有明显的不足。早在80年代,我国已提出并实行“一纲多本”了,只是占主导地位的教材仍旧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家。并不是2001年之后才是“一纲多本”。问题是:“一纲一本”不行,“一纲多本”要“多”到多少本呢?实行“一纲多本”,采用“市场竞争”,又必须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审查。成本如何?效率如何?质量如何?错误多少?其中的“操作”有没有“贪腐”行为?教师和学生们对使用新教材的真实感受如何?实际效果如何?等等,这是必须认真总结的。
(2)实践上的困难
在实践层面,2004年10月,《人民日报》发表记者调查“山东各中学师资不足:新课程受阻》,《济南时报》也发表署名文章:《普通高中新课程:遭遇阻击战》,《四省区名师“会诊”高中新课程》。
(3)考试的制约
教材穿新鞋,考试走老路。
 2005年3月21日,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